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教育》2006,(1):16-16
冯玉祥忧国忧民,痛感自己无能为力,加上处境危险,他决定到美国去,在那里开展反对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斗争。1946年9月14日,他与夫人李德全一行,以考察水利为名,远涉重洋,抵达美国。从此,他和中共朋友一起,团结爱国华侨、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向美国人民揭露蒋介石大打内战的罪恶,呼吁和平民主。  相似文献   

2.
斯诺的蒋介石观值得研究。他对蒋介石的看法恰好与当时在中国的美国人相反,美国反蒋时,他同情和期待蒋,美国人同情蒋介石时,他开始厌恶蒋。美国人支持蒋介石时,他呼吁抛弃蒋。本文对1928—1931年斯诺对蒋认识的转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冶,蒋介石退居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1835—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苦难的生活和斗争.他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就是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在竞选过程中的丑剧,对美国选举制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从一个侧面揭开了美国“民主”“自由”的伪装.《竞选州长》发表于一八七○年.这时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摧毁了黑奴制,资本主义以更大的速度发展起来,广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欺骗人民,缓和矛盾,美国统治阶级在“民主”“自由”的幌子下,每隔四年共和党和民主党进行一次竞选活动,选举政府的负责人.资产阶级企图以此来制造民主的假相.事实  相似文献   

5.
1954年,杜勒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制造“两个中国”。他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这一方案立刻遭到海峡两岸的猛烈抨击,双方都声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蒋介石在台北的公众集会上强烈谴责“两个中国”的设想“荒谬”绝伦,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1956年,章士钊带了一封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前往香港。信中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是谁?     
在大陆,蒋有一段时期被斥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在台湾,国民党又把他神话成千古完人、伟大领袖。详细研读了1918到1945年蒋介石日记后,杨天石得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蒋介石是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专题知识梳理]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退居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不断向全国人民指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实行民主政治的必要。毛泽东早在1937年5月就已提出了有关联合政府的构想。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了组织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全国人民广泛热烈的支持。虽然蒋介石对联合政府的主张不断进行抵制和反对。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最大的耐心与努力来争取其实现。其间,在美国人的居中斡旋下,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曾于1944年11月和1945年1月两次来到重庆,与国民党商讨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本文根据所搜集资料拟对谈判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正>蒋介石一生树敌颇多,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亲密英美盟友也曾计划谋杀他。1943年1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会议,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会上,蒋介石与丘吉尔貌合神离。原来,蒋介石为团结印度抗日,多次公开催促英国让印度独立,丘吉尔自然被激怒。英国还想染指中国领土西藏,一心想策动西藏独立。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蒋介石,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一个是世界主义者,另一个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既承传旧学,又容纳新潮,彼此以反共为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又因"民主"与"专制"的不同理念而发生冲突:胡适一心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式的政治体系,主张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而蒋介石则认为这是在唱"民主自由高调",如果照此办理"则必断送国脉矣"。由于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在他们的政治交往中可谓摩擦不断,但终究没有公开决裂。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三点:一、胡对蒋的批评与讽谏是以支持为前提的;二、蒋在内心虽对胡颇为反感,但在行为方式上仍有相当程度的包容;三、蒋不满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但又急需争取美援,他十分清楚,胡的背后有美国支持,故对胡适不得不适度地妥协。  相似文献   

11.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对自由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在民主时代 ,民主和平等是必然趋势 ,为自由提供正义的基础 ,并培养人民反专制的习惯 ,现代自由必须与民主相结合 ;但民主也容易导致多数的暴政和个人主义 ,必须以政治自由加以克服。托克维尔的民主自由思想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史学界对战后初期我党的和平民主建国方针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这一方针是我党为揭露敌人,教育人民而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另一种认为,它不仅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党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还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抱有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的产物。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蒋介石在1946年什么时间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五项条件”?内容如何? 答: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曾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蛮横的停战条件,史称“五项条件”。对其内容和提出的时间,说法不一。现据我们接触到的材料来看,“五项条件”并不是一次提出来的,而是蒋介石随着形势变化,一再加码,逐步提出而形成的。一、6月17日蒋介石提出了继续停战的条件。自6月7日东北休战实现后,双方开始停战谈判。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企图压迫中国共产党屈服的条件。据美国国务院1949年8月5日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透露,6月17日,蒋介石向马歇尔表明他所提条件的性质,请他转达周恩来将军。国民政府的建议中,要求中共军队在1946年9月1日之前撤出热河和察哈尔,山东的烟台和威海  相似文献   

14.
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近百年史当中,它是最狡猾最阴险最凶恶的一个.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它一直支持蒋介石集团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国东北时,美国采取了纵容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一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的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假倡“和谈”,进行政治欺骗,一面积极准备内战,妄图用武力消灭以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为战胜蒋介石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从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在政治上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本文试就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这是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1月4日晚在家乡芝加哥发表的获胜演说。在演说中,奥巴马对自己获胜的意义进行解说,感谢支持他的人民,赞扬麦凯恩,感谢他的家庭,呼吁两党共同合作,号召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迎接未来严峻的挑战。他表示,美国是源自于美国人民理念的持久力量,这些理念包括:民主、自由、机会以及坚贞不屈的希望,称这个时代是“我们的时刻,是我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惠特曼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溯惠特曼作品特质的形成.都认为他受到了美国文坛先贤的影响.其中朗费罗对惠特曼文学创作的影响最大.在惠特曼眼里,是朗费罗把诗歌文学诞生的标记打在美国第一个世纪身上.惠特曼肯定了朗费罗的诗歌成就以及对美国人民的贡献.如果.没有朗费罗所代表的传统英诗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的影响,惠特曼也就不会成其为惠特曼.惠特曼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他们的营养,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学派和传统.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迫使国民党接受了“和平建国”的方针,为人民争得了一个短暂的和平环境,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为自卫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王若飞在这一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 抗战胜利后,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以便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则妄图用武力从人民手中抢夺胜利果实。为了麻痹人民,准备内战,蒋介石不得不戴上和平的假面具,同共产党进行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问题。国民党代表按照蒋介石的授意,妄图取消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为此,我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针对国民党代表对中共要求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是“蹈军阀时代覆辙,恃武装向中央要求地盘”的诬蔑,王若飞指出:“要解决国共两党问题,必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美式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宋美龄的影响,中西两种文化取向并存、交融,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把蒋介石政权与美国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宋美龄成为蒋介石政权联美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作为一个在美国成长的知识女性最终抛弃了民主、自由的追求.这是其文化观的不足之处.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