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这是哲学教学中典型的贴标签式的教学,使哲学…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包涵着诸多哲学命题,如宇宙万物生成的天道观,认知自然、社会的知行观,看待生命、死亡的生死观等等。其中"齐物观"最能反映庄子对世界的认知态度,是庄子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本文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庄子"齐物观"的精神实质,认为庄子的"齐物观"在本质论上应划归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在矛盾论上抹杀了客观事物的矛盾存在,属于虚无主义的范畴;在认识论上只强调矛盾现象中相对的一面,否认绝对的一面,属于相对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和贝克莱的"心外无物"的观点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但也有些具体的差异。首先,关于"心"的问题上,王阳明的"心"或"心体"指内存天理的道德之心,而贝克莱之"心"是认识、产生观念或对象的精神实体。其次,在"物"的理解上,王阳明的"物"虽然可以泛指各种存在之物,但主要指意向性的活动和赋予对象的意义活动;贝克莱之"物"是指观念的集合物(对象、事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依心而在"。最后,在"心外无物"的观点上,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意之所在便是物,事物之意义因人而存在,仁者的境界;而贝克莱所谓"心外无物"则有两层含义:作为观念的"事物"不能在精神之外存在,心外没有物质实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心即理"包含了两大核心,即"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即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主导人所有的感官。与教育结合起来,即告诉我们"心"是培育重点,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德、美,发展认知之心,才能培养出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心即理"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所谓逍遥,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有三个很有名的美梦,是指点人生学的妙文。一个是庄子的蝴蝶梦;一个是邯郸梦;一个是唐人李公佐的南柯梦。蝴蝶梦出自《庄子》第二篇《齐物论》。齐物就是平等,而事实上世界万物不能平等。这一篇的最后,原文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学,则蘧蘧然周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同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正在飞啊飞,真是自由自在。这个时候,我只晓得我是蝴蝶,不晓得我是庄周。等到突然梦醒,我变成庄周,不是蝴蝶。究竟梦里的蝴蝶…  相似文献   

9.
人生不仅有"求真"的认识论问题,更有"求善"、"求美"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仅在"求真"的认识论问题上,即便人是"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但其前提和域限是"人的世界"已存在,才会有各种假设,而这无须也不容假设,人终归是"在生存的世界中假设"。并且,人的认识论假设依凭于具有一定客观性和确定性的"生存的世界",而不会随心所欲,虚无缥缈。"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这一认识论命题,若越离"在生存的世界中假设"这一本体论前提而被推向极端,便可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进而导向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乃至不可知论的泥沼。  相似文献   

10.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在梦中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却迷惘地哭泣。他觉得不如说庄子在梦中迷失了自己。所以,道家的庄子只能“无功、无名、无己”,注定沉默一生。而我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而获得幸福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伴随着人类坚韧的足迹,其思索悠远而深沉。西方的智者在人类蒙昧时期便开始对世界万物的探究。特拉列农神庙屹立在尼罗河岸边,亚里斯多德在这里思考过,柏拉图在这里思考过。众多的希腊哲学家在这里思考过。经过亿万年风雨的啃噬,这座神庙已成为一个世纪的象征,黑色的玄武岩上,刻下了宇宙之无尽…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一、"庄周梦蝶"——文学之美 《庄子·齐物论》讲述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哲学故事——"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觉得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先秦七子之一,道家的重要人物。我们对其学说进行研究,不无重要意义。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以相对主义作为论证方法,由此而形成他“浑沌”的世界观,“梦幻”的人生观,“混世”的活命哲学,“诡辩”的认识论的整个思想体系。首先,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把老子的“道”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老子那里,“道”是作为一种客观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而庄子则把“道”的“无形”“无名”一面加以膨胀,进一步提出了“无无”的概念,试图彻底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个“自本自根”“神鬼  相似文献   

14.
“阳明学”是继“程朱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重镇,是儒学在宋明时代的最后高光时刻。在“人性论”问题上,王阳明认为“性”无定体,“心之本体”即是“性”,性无不善;恶,人之心失其本体。王阳明以庄子的“道通为一”消解各种“人性论”概念的藩篱,援引禅宗“佛性清净”的道德本体,借孟子的“良知良能”以立论,在“会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人性论”的重构。王阳明的“人性论”思想具有会通性、先天性、自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1990年,整理中国哲学史讲义,以《中国传统哲学》书名出版。后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学校优秀教材,又被韩国翻译出版,以后不断重印、再版。这一年又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对于《庄子》哲学的看法,所有教材都说庄子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没有一句肯定的话。而鲁迅、闻一多、顾颉刚、张岱年、冯契都对庄子非常推崇。这种反差,如何解释?我研究认为是用西方的哲学模式来剪裁中国哲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王阳明,首先想到的是他晚年的论学宗旨"致良知",进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给他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虽然王阳明立论"心外无物",但他也重视"致"的实践性,强调格物以致知,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而且从王阳明论述的致良知工夫中,不难看出其所体现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王阳明从来不提倡悬空去谈论良知与致良知,而是时时刻刻从外部世界的坐卧立行中体悟良知,在行动上磨练以致良知。  相似文献   

17.
他的思想矿藏里包含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提问。他关注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存在进行哲学的思考。他的思想充满着东方的智慧。庄子有一天睡觉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只蝴蝶,忽上忽下,翩翩飞舞,非常快乐。醒来之后,庄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如果庄子没有做梦变成蝴蝶,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论的产生与其哲学思想体系、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万物一体论。其中,“心即理”说是王阳明教育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万物一体论是其教育目标论的哲学基础。“心即理说”,它强调客观真理和事物都存于心中,即所谓“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同时,它认为客观真理与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我心的存在,即“天地鬼神万物都离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相似文献   

19.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20.
庄子从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认识标准之主观性和言说之困境诸方面对独断论进行了"辩说",高尔吉亚为了揭露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提出了"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与"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三个主要命题进行反驳。庄子与高尔吉亚在"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质疑人的认识能力和语言的功用,最后都走向了不可知论。但两者的"辩"在涉及本体论和语言自身却又存在着重大不同。庄子和高尔吉亚"辩"之差异,也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