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推动了电视节目的发展,本文在详细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最后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发展方向与方法作出研究。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短视频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对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及播放形式等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着信息化的巨大进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当今的媒体传播,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改变着整个媒体环境状态,各种媒体形态在碰撞与交集中以各自的传播方式发挥着信息传播的作用。这种不断发展、延伸的强劲态势,为广大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与新媒体概念相对应的传统媒体电视,在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该如何转变发展模式应对受到的冲击?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利用新的传播平台加快发展步伐?本文仅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推广的重要性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消亡论此起彼伏,新媒体到底给电视带来了什么?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做出以下判断:"新型媒体的兴起使电视对家庭和社群的整合作用消失,受众群体的碎片化使电视特定的传播模式正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社交媒体将重塑电视。"①新媒体于电视而言不是替代,而是对电视以往的中心化传播模式造成了冲击,从受众、内容生产到传播模式,电视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对电视的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电视观众出现分化趋势,传统电视为此进行了栏目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的尝试,但"收视率为王"的赢利模式使得这种尝试仍难摆脱困境。进入网络时代后,视频内容生产工具、传播工具的普及,以及搜索成本的降低,最终促成了电视"长尾"的形成。新媒体电视为"长尾"生存提供了空间,传统电视亟需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计算机和网络盛行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广播电视传媒这一行业,给传统的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传媒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全面普及,新媒体也因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现如今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已逐渐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途径。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电视媒体节目的收视率不断下降,发展与生存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推动电视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电视节目应当对内容及形式予以创新,朝着短视频方向靠拢,同时积极探索媒介融合传播策略,才能扩大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介融合传播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为媒体从业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传播理念的不断深化,电视节目编辑工作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合理的转变和调整,进而迎合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电视节目编辑的工作现状,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新媒体大环境给出合理的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移动视频的消费门槛逐步降低,受众通过收看新媒体移动短视频获得资讯已成为内容传播行业的新形态。而与此同时,传统电视行业的电视开机率与节目收视率均不理想。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借鉴新媒体短视频的特性对传统媒体电视节目进行短视频化,从而提升电视节目内容的传播能力,以此达到节目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的需求两方面切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现状,其中结合了多个国内外成功的电视节目案例。以新媒体、三网融合的环境背景为契机,以电视节目的转型之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节目的顺利传输和电视文化的健康传播。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为了充分保障广播电视的正常稳定运行,要针对当前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和谐持续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余洋 《记者摇篮》2012,(2):49-50
我国的电视产业一直发展得非常迅猛,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制作和运营方法。但是近些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电视媒体旧的体制受到了冲击,受众分流严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视媒体的产品——电视节目的制作和运营策略都迫切的需要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快速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健康中国"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这样使得养生类节目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有了全龄化发展的可能性。如今,养生类节目得以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的崛起为之拓宽了节目传播的渠道,从而有了更加宽广的受众空间;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等原因,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养生节目的需求。因此,如何在新媒体融合背景对养生类节目进行创新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引起的传播方式改变是革命性的,作为传统媒体,电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从节目的生产、传播到节目产品的消费整个产业链都在发生变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电视节目的传播和运营角度来看,时间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重要变量,传统的电视节目都是在线性的时空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交互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泉 《新闻战线》2015,(7):126-127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而新媒体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在新时期,艺术创作与新媒体技术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媒体技术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家们将不同类型的题材与艺术形态相结合,使得艺术思维得到多种形式的表达。得益于传媒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张萌 《声屏世界》2014,(5):57-59
电视是当前国家与社会最主要、最权威的宣传阵地,虽然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有着极强的公信力。真正的公信力来自于节目本身质量的过硬,也来自于公正、全面、准确的节目评估体系。我国传统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现状与问题如何?新媒体的发展又给传统节目评估体系带来了哪些冲击与挑战?国内目前节目评估体系现状与问题简析所谓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综合评估、测定的一套体系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赵丽  张雪 《兰台内外》2023,(7):22-24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推动数字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数字档案管理工作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管理使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因此,相应的数字档案管理技术方法也需要更新发展,从而与档案管理模式相适应。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以及数字档案管理问题予以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成为时政热点,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腐报道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回溯了国内学界近年关于反腐报道在传媒伦理与规范、政治及新媒体技术三个方向的研究,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增强横向对比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邓昕 《报刊之友》2014,(4):108-110
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通过对电视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涵化理论”,揭示出大众传播在建构社会现实、影响价值观、形成受众的社会共识方面的教化作用。如今,由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部分传统传播理论遭受挑战。本文旨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尝试结论:涵化理论的适应性确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挑战,但却并未全然失去其原有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之中。新媒体一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影响,改变着传媒的格局与生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大影响,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景观。今后一个时期,新媒体的影响力还将加速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从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最多的国家,不仅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继续一路高歌,高新科技与媒体相结合的"三网融合"也初露锋芒。但是新媒体在便利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使传媒环境凸显后现代化趋势,向去中心化、泛娱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后现代传媒环境下,道德价值体系是解构还是建构、选择标准是"义"还是"利"等问题给新媒体营造良好道德环境设下重重阻碍。本文结合伦理学的相关观点,为新媒体影响下的后现代传媒环境道德重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