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农民通讯员.生产之余,经常忙里偷闲“爬格子”,写的都是些平凡中见新奇的小事.由于我刻苦学习,勤于锻炼,总喜欢留神身边的人和事,新闻线索就多了起来,每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百余篇.对于找写稿线索,我的体会是“只要多留神,身边有新闻”.有一次,我采访杨柳河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得知该村有一小女孩无肚脐,肚皮薄如纸,而且能看见内脏.我随即去采访,确有其事.于是,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奇怪,小女孩肚皮薄如纸》的消息,很快被湖北农民报刊登之后,有多家新闻单位作了转载.许多热心读者来信询问,并帮助治疗,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今年2月19日,武汉晚报的艾杰、吴慧莉记者特意请武汉军工医院的黄教授风尘仆仆从江城赶到杨柳河村看望了这名女孩,女孩的父母很感激.我采写并被湖北农民报刊登的《像狗一样凶的大公鸡》也是发生在我身边的趣事.这说明:如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大开发成为新千年的热门话题时,杭州日报下午版作为一家地方性报纸,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西部,几经策划,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计划终于付诸实施。3月6日,一个由三名记者、一名专职司机组成的采访组,乘坐经过精心包装的越野采访车,踏上了跨越陕、甘、宁、青、新等5省区的“中国西部行”采访征程。我被委以采访组组长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刘毅 《东南传播》2011,(11):2-I0001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新闻是为受众了解、理解信息提供的一种服务。在信息碎片化和“草根新闻”喷涌的年代,主流媒体面临着如何坚守和创新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有所作为,更好地提升新闻中心的权威性,加强新闻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感染力。围绕这“四力”,我们提出了目标“新闻的力量——新闻中心”,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我们制作...  相似文献   

4.
好的报道线索,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动向。抓住这样的线索,常常可以引出一篇又一篇的新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所在部队有个位于深山老林中的执勤点,在搞好战备工作的前提下,养鸡、喂兔、种菜而致富。一时间成为干部战士的热门话题,并纷纷效仿,我及时采写了综合  相似文献   

5.
新闻贵在“新”,要使新闻真正让人耳目一新,多出精品,笔者认为,不仅应当懂该怎样写,还应懂得不该怎样写。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七戒”,是就文学作品而言,作为以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为定义的新闻,具体来说,也有五戒:一戒有闻必录,拣到篮里便是莱。自然和人类社会,素材丰富,要写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关键是记者要有“新闻鼻”,善于识别、选择东西来写,切忌有闻必录,拣到篮里便是莱。近年来参加全区优稿评选会,我深有其感。一年有个县站推荐了一条“农民进城挑大粪”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深入生活,深入实践,采写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是新时期新闻媒体赢得竞争和发展对记者的真切呼唤。但在实际工作中,随着记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向,采写条件逐步改善,不少记者脚板底下的功夫变弱,不良习气增多。 一类是才子气浓厚,靠剪贴现成材料,长篇空文顷刻而就,人称“剪刀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要想多出稿,出好稿,就得广交社会上各阶层的朋友,既有自己的领导,也有最基层的群众,近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广交朋友新闻多。平常,我交了两个层次的朋友。一是编辑、记者,权当老师。但这些朋友远,他们也忙,趁他们下乡采访或讲学之机好好讨教,但是一旦熟悉之后,千万不能缠住他们不放,因  相似文献   

8.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处处留心,就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那是2001年3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爱人带着儿子上山游玩。返回途中,在距矿排矸井南不足200米的地方,发现新开了一家个体小煤窑。说是小煤窑,其实总共只有3个人。他们采用最原始的辘轳提升方式作业,井下是人工镐刨挖煤。通风方式则更绝,用一个爆米花的小鼓风机接一根直径大约5厘米的塑料管子通到井下,每隔两  相似文献   

11.
刘万永 《中国记者》2012,(10):49-50
我得到的是另一个雅号:藏獒 "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给了我们藐视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 这是2009年腾讯网颁发"年度教育记者"时给我的颁奖辞. 一名年轻记者看到后问我:"你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新闻工作?" 我说,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个W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判断一幅图片是否有新闻性,就看它是否抓住了新闻事实中的典型瞬间。所谓典型瞬间,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神态典型瞬间;动作典型瞬间;情节典型瞬间;环境气氛典型瞬间。一幅新闻照片,只要抓住一二个典型瞬间,再加上光线、角度和构图的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为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的高下优劣、成败得失。为此,写文章需要谋篇布局,这就像盖房子讲究结构一样,新闻写作也是讲究结构技巧和新意的。新闻的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几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一篇文章从定题、搜集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下旬,我到荆州采访,发现了两条新闻线索:一条是荆州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个名叫赵先菊的26岁女聋哑青年上小学一年级;一条是江陵县资市小学一年级里有个年仅3岁的学生向世豪,我怀着浓厚的兴趣租车前往两地采访。 在荆州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正在上课的一群“小不点”中,赵先菊特别显眼。陪同采访的王校长说,她10来岁学缝纫,车工娴熟,因没文化,不会裁剪。半年前,她的父母将她送到这里试学,谁知 她一学就入迷,强烈要求继续读下去。经上课老师同意,我进入教室,抓拍了赵先菊举手发言,哑语回答问题等一组《青春哑女与稚…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我与新闻写作就结了缘。现在,我已年过五旬,仍一直坚持新闻写作,感到写作中蕴含着我自己的乐趣,使我的业余生活得到充实,更富有意义。 新闻写作是个人思维升华的过程。当构思一篇稿子时,会排除头脑中杂乱无章的东西,因为,它要求必须条理清楚。为此,对自己明确了三个字:“高、严、谨”。这样,写作能力大为提高,能使自己捕捉到的新闻信息,很快地疾书成稿,上稿的命中率出乎意料的好。几十年里,我记不清写过多少稿件,反正在中央级、省级、地区级和县级新闻单位上稿已达千余件,多次受到汉中地区和县上的表彰奖励。在刚刚过去的1994年里,我在地区和省级新闻单位上搞47篇,在县广播站用稿已突破200篇。  相似文献   

16.
焦俊波 《青年记者》2007,(16):45-45
"用时间来消灭空间",这是马克思鉴于资本流通所做的论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流通中,缩短了流通时间就提高了商品的价值。在新闻已然成为商品的今天,这个论断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一样  相似文献   

17.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看看我们的平面媒体,大量版面充斥着没有新闻的新闻,包括很多空洞、无用甚至陈旧凑数的"新闻".读者逐页阅读,读得头昏脑胀,往往难以获取什么新鲜重要的信息,也感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所希望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顾艳  崔金贵  郭欣  李政萍  徐云峰 《编辑学报》2019,31(2):152-155, 158
科学普及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社会功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播渠道的日益畅达,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术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及转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以一篇医学论文为例,探讨科学新闻素材及体裁的选择方法,并从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语5个方面阐述如何将原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讨论了科学新闻的发布平台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相似文献   

20.
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已进行三届,每届都有军报刊登的军事训练作品入选获奖,这说明军事训练报道运用现场短新闻这个“轻武器”有较大的优势。现在,不少作者已比较注重运用现场短新闻的形式报道军事训练等部队工作,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有利于改进新闻工作,提高报纸宣传效果。但是,现场短新闻来稿中有个通病:有现场而无新闻。这是许多现场短新闻不能采用的重要原因。一位资深的新闻理论工作者提出现场短新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现场感强,短而精。其中新闻价值列首位。这是因为往何一种新闻文体,新闻性是其共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