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三晋诗歌与研学旅行为切入点,结合“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有效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诗歌研学中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三晋文化的影响力。山西诗歌研学旅行是研学产品的创新开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助推山西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汪治华 《学语文》2012,(1):42-4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炯海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古代诗歌是一朵奇葩,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篇佳句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每年高考,全国各地的试卷对古代诗歌都设题进行考查。但从各地高考的统计数字来看,考生在此题上得分较低。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一是因为古代诗歌距今年代久远。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极具跳跃性,学生读起来难免有很多障碍。二是因为学生虽然学会了一些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但很不系统,没能很好地形成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锦蓉 《学语文》2013,(6):27-28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集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为一体。学好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也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抱着什么态度呢?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既爱又恨。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华裔作家方然在文学领域涉猎极广,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无所不包。方然的创作根植于中华文化,诗歌《双箸传奇》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方然在面对中华文化于海外华人群体间所遭遇的困境时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呼唤。诗歌选取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最具特色的生活用具——筷子——作为意象来铺陈情感,通过对筷子在历史中的雄姿的描绘,在当下华人社会中的衰颓境况的记录,以及对筷子未来的重整旗鼓的期待,抒发自己深沉的文化自省,同时,也着力批判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形成期即齐梁永明以前时期发生的楚辞评论现象与其它阶段的楚辞评论有着不同的性质,它不是自觉地对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学遗存进行各种评价,表现批评者的审美观、鉴赏观和文学观,而是中华多元文化进入汉代由冲突到融合不自觉地在文学上的反映,有着巨大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通过论争,楚辞特点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传统相对立的诗歌理论,而且更主要地是涉及到文学转折时期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向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至今还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试图把中国诗歌形成期的楚辞评论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运用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科学、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一般到特殊等研究方法,探讨这种文化现象发生、发展、影响以及反映出的汉代诗歌发展的趋势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元菁 《学周刊C版》2022,(19):136-138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将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凝结的同时,深刻反映了我国历史先贤的精神风貌,一直以来,古代诗歌教学都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然而,以往进行教学时,有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滞后性、功利性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时,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操,导致学生并不能感受古代诗歌蕴含的文化魅力,非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深入研究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隆升 《江西教育》2004,(10):30-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当代学生学习古典诗歌若没有掌握一定的鉴赏策略,就会如入宝山空手回。为此,我们必须以广义知识观为视野,全面革新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知识基础.强化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及其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关注的问题。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要看他们是否在所发表的文章中批判或表彰了传统,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在实践中是否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他们之所以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起了重要作用。历史证据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其创立时期,确实忠实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要求系统设计,为大学生搭建起中国古代哲学、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等成体系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出背景、教学基础、开设方法入手,分别从教学背景、教学意义和教学方法三个不同维度出发,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进行教学实践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精神纽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学科担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广大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特定的地理环境会对人的意识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或推动作用,进而形成特定的区域文化。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样貌并追根溯源,就需要深入探究我国的历史地理条件,准确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由朱悦梅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一书,通过深入探究我国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多方面联系,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由先民们在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中所创造的文化要素凝结而成的,正因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多样性,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得以形成。本文参考书中历史地理学观点,在厘清历史地理条件对中华传统文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样貌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新加坡不同时期以儒家伦理开展学生德育的实践进行考察,提出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应在当前我国学生德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主张,并根据新加坡以儒家伦理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特征与效果,提出了提升我国学校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价值的思路:1.端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2.在规划我国学校德育文化体系时积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3.在德育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4.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时注意体现学生的生活需要;5.把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落实到社区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确保现代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历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主要是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问题也是相通的。和谐是中华“和”文化的最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刘秀莲 《甘肃教育》2022,(19):99-102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何以恰当方式切入文本,使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难点。文章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歌阅读教学为例,论述了以共情为中心,建构解释框架、激发情感共鸣点,最终达到整体性领悟的诗歌教学模式,并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平面化的浅理解模式,也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萤大量地出现在诗歌中却是在中唐以后。本文拟通过归纳唐诗中所描述的萤意象,探讨其中的深层意义,来挖掘隐含其间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指的是人本身及其思想言行,它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我们必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树立人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理念;完善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