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10,(19):1-1
<正>对教育的探讨从来就不能偏离其双重特性:面向未来的超越性与立足当下的现实性。对价值教育的思考也是如此。一切教育活动必然会体现出某种  相似文献   

2.
超越与境界问题是人的生命存在范畴中的问题,精神超越性是审美的根本特质,人只有超然于实践活动的特定视界才可能从其整个生命所全面关涉的世界中“来领会自身”,才可能进入到精神超越乃至审美超越的境界中去;然而,不能忽略了超越性赖以发生的物质性、功利性、个体性以及主客体关系等现实性基础,人的生命境界问题答案的给出,境界论美学的当代性建构,必须奠基于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性、超越性全面深入的考察与体悟之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是以超越性为本质属性的哲学,实践、自由和信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的核心理念。哲学的超越性并非马克思哲学所独有的属性和特质,但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具有以往哲学所不具有的现实性和科学性,从而使人的超越不再以对自我的否定和幻化为代价,更获得了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有效保障。因此,加强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本人的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有助于人类解决生存和生活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从自然世界的生命个体状态考虑,人仅仅是一种自在性的存在;从实践的对象和结果来看,人又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再从实践的目的性和能动性的角度审视,人更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概括来讲,人是一个矛盾性的存在:人是其所是的存在,更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生存是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的生存必然包含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种维度,即生存是不断对现实生存状态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不仅是经验性超越,即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现有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超越,更主要的是超验性超越,即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超验性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问题的总体性和一般性看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再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建国初期17年、"文化大革命"10年、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深化改革开放时期四个基本阶段。高等教育本质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观所不容规避的核心问题。从本质上看,高等教育普遍地具有知识的批判反思性、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社会代理性、组织结构的高度分工性、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与一致性等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7.
超越就是人的存在的不断提升,人总是在不断地谋划、不断地投身,从而不断地超出自身而趋向未来。超越性对个体自身来讲更具有本质意义,即人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现实存在状况,人有超越自己、谋划未来、改变现状的一面。超越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超越意识和能力的课程。超越性课程以学生自我为对象,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主动改造和超越而实现主动发展。本文具体从超越性课程的心理学基础、超越性课程结构、超越性课程实施几方面阐述超越性课程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8.
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信治 《江苏高教》2003,1(1):33-36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提出了课程观的“实践”转向 ,即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从预成论转向生成论、从简单化转向复杂性。接着分析了大学课程的人文关怀、多极主体、动态生成、反思性等实践特征。最后提出 ,大学课程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现实性与超越性、能动性与受动性、正效应与负效应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反思性教学是个全局性问题,应在更大广度与深度上展开。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学科特点。二是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教育行政干涉过多问题。三是反思性教学不能忽视中国丰富多元、西化过度的社会状况下,学生性格特点呈现某些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从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指出作家——作品——读这一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体,使作和读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突破了《存在与虚无》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原始冲突处境,揭示了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的共同生存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意义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的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及任务的实现。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无论从哲学的维度还是现实的维度都具有一定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不仅能够克服单一主体性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模式、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世界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休闲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杰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2):12-14,28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性问题,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一的条件,是达到知、信、行有机统一的前提。毛泽东思想的知识价值、道德价值、思想价值体现了其时代性,是强化毛泽东思想教育教学现实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当代研究生思想特点,正确分析评价他们的思想状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针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加强实践,重视自我教育,变空洞的说教为自我内化过程;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理论素质和修养;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树立全员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倡导和构建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宿舍文化,发挥其教育和导向功能,使研究生在社会和人生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其过程即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并对人全程关怀的过程。从人学的视角对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人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的存在、一种独特性的存在、一种创造超越性的存在和一种完整性的存在;理解人的本真含义,重视人的意义追寻,引导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即“成人”,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汉服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育人道理,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重要作用,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融合与应用。文章立足现实,分析了当前汉服文化发展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汉服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促进汉服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它重点关照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矛盾和困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尊重教育对象个体作为现实个人所存在的差异性;在帮助教育对象平复心理困扰的同时,注重促进教育对象从更深的层次上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自己关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艺术感受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文艺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性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来源,与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且以感知觉活动为心理基础,具有现实性的根基。但其旨归在于人类生存意义的丰富和诗化,是洋溢着精神蕴藉的审美体验,超越性才是其本质属性。想象是使艺术感受具有审美超越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处的时代造成了他对祸患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失意。这样的心理反应使他陷于无限的困苦和矛盾之中。由此,为了摆脱困境,获得在物质世界所无法实现的超越,他力图在精神领域以“无用之用”、“物我合一”、“游世”等为主要手段对实现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消解。他对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思考正是由此而深入的。并且显示出庄子哲学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