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诗人一生的行为出处。陶渊明从大自然、现实人情和古籍先贤中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之美,追求并享受着"人生的余裕",实现了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陶渊时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石达开的出走使他由一名威震敌胆的优秀将领转变成为覆军丧身的悲剧人物.本文就这一悲剧形成的原因作些分析,说明分裂必然导致自我毁灭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今天,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和平统一祖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的悲剧人物。造成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教育,即封建思想教育对其思想的侵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误导影响其人生观的形成,社会教育摧残其身心,所以孔乙己的悲剧是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25岁始退隐在家,弃绝社交,在非凡的孤独中埋头创作。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诗歌涉度到爱情、自然、宗教、死亡与永生、现代科技、诗歌理论等,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她的很多诗歌充满了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源于她自身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7.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是一个具有悲剧情结的人。在王国维的生命历程中,悲剧情结如影随形伴其一生。具体表现在悲剧情结的萌发、悲剧情结的加剧、悲剧情结的诗词外化以及悲剧情结的总爆发这一情感历程中。因此悲剧情结是王国维生命轨迹中内心世界最为鲜明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困境家庭儿童在以往儿童救助保护体系中缺乏关注,近年来则逐渐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保护困境家庭儿童,拓展了儿童保护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预防由于家庭原因而导致的儿童受伤害事件的发生。通过明晰困境家庭儿童的涵义,分析其在生活、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专业化、社会化、多元化等多角度提出了保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风骨"是近年来学者研究最多的一个诗学名词,但大多着眼于它的含义,文章从它的情感依附体对其进行探讨,试图找出研究它的新视角.作者认为"悲情"是风骨精神得以显现的一个关键的情感基调,"悲情"是"风骨"精神的情感依附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悲情"的文化根源--儒家对刚强中正人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底层叙事的两部力作,《那儿》与《好大一对羊》有着相同的表层结构与话语方式:从表层来看,两篇文本都以“拯救”过程作为主线,以彼岸意象作为终结,在解蔽本土现实的同时解构了改革话语.而文本深层的底层仿像,则体现了真实性、普遍性的创作追求与标本化、符号化的叙事手法的内在矛盾.因此,底层叙事依然“在路上”——它的叙事策略与话语困局既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底层接触的困境,也体现了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上的"部门条块分割";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课程设置上的"学科比例失衡";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缺失"及人才评价上的"考试初衷异化"五个方面。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幅度地进行学科比例的调整;凸显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这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究其根源是受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混沌美"的审美趣味的分析,试图折射出我国传统艺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心理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黄庭坚有关书法的诗文、题跋、书札为主要依据,阐述了黄氏书法艺术观的主旨——韵,无韵即俗。同时说明了从事书法艺术的根本要义——人品为正。以及识浅、见狭、学识不足与书艺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双关,用得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在《红楼梦》中,双关是刻划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传递语言最大信息量的载体;双关使审美主体进入包含复杂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双关是暗示情节发展,预示人物结局,造成读者悬念,形成前后照应之伏笔;双关是描写谐谑场面、渲染欢乐气氛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论意境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摄影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摄影家依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情感、品格、性情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并通过摄影艺术(镜头的选择,景深运用,色彩,线条,质感表现等)把自己的意念渗透到景物中去,再通过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形貌特征,使作品具有现实审美意义,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