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晓慧 《中国培训》2005,(11):38-38,37
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结合企业实际,从更新人才理念、调整人才政策、完善用人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生产、经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全面实施素质工程,建立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是企业人才战略实施的着眼点。第二采油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和选用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选拔和任用了部分优秀工人到科级干部岗位,进一步发挥人才的特长、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跟踪审计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重点关注项目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强调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它是一种动态的监管过程。它有别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通过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与管理部门联手达到规范项目管理的目的,具有预测性、互动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培养关心型教师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心型教师是时代的呼唤,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在教师职业词典中,给学生以爱、教会学生以爱,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永恒的内容。但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个内容被功利主义所遮蔽,显得残缺不全。而由于教师教育的不完善,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会关心”时,常常显得乏力或者不得法。南卡罗林纳大学的教师教育计划,在培养关心型教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把关心型教师的培养分成了四个阶段: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建立和维持关心的关系、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良。这个成功的范例,为我们开展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学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模式、力量模式、心理模式等的训练实践,并作了积极的尝试和实验,从中探索中学中长跑训练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5.
赵琪  郑珂 《职教通讯》2012,(25):69-72
培养反思型教师,倡导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等国,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和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从反思型教师的内涵和特点入手,研究如何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养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院校要创新发展,必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做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对学院长远发展的特殊作用,他们的培养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践,提出了如何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从专业素质培养、综合知识积累、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等方面来不断完善 ,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分层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职教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划分了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培养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资源本身的层次差异,设计了针对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三类培训模式,最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终身保障系统出发,设计了综合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9.
鉴于英语中由blend构词法产生的新词日益增多,这种独具特点的构词法应列为一种独立的构词法,其汉语译名亦应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Nafstad, H.E. 1982. Preschool Children: Inquiry into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Social Class, Language and Training Program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6, 121‐139.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Especially, there has been great interest in the linguistic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those categories of children who are most likely to become losers at school. Various attempts at reaching future school losers at an early stage to give them a better start in life ‐ for instance, by means of special preschool training programs — have not been unequivocally successful, however. The present article undertak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basic premises underlying linguistic and conceptual training program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t is shown how widely used preschool programs are based on inadequate assumptions concerning language, language use and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