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教学可谓是麻烦缠身,国人群起而攻之,仿佛真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然而,“有深度的批评”多,“有价值的建议”少,对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往往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语文教育在迷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然而,虽不乏星星之火,却未见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2.
2月的教育论坛,最火的无疑是有关那一代的讨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应该到了总结反思的时候了!然而在回头的同时,我们更要前行,对方兴未艾的新课标的实践与反思,依然在2月里一天天地长大。在人教社小语论坛,网友“语文生命”在帖子《语文新课堂七日谈》里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创新层出不穷,语文教育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但笔者在探索中反思发现,有些东西因超过了应有的“度”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浮华,希望能引起我们的警惕,别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掉入另一个陷井。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三老"语文教育"工具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先武 《教育学报》2007,3(3):54-59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6.
杨先武 《教育学报》2007,3(3):54-59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7.
田福 《教育革新》2009,(7):43-44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其实是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健康、高尚、先进”的思想和人格,也就是“文以载道”“文如其人”。但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中,这种观点似乎脱离了时代的需要,因为它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日益频繁的社会交流中培养人的“语言交际能力”。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中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现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过头去,从几千年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解决的方案。毕竟,文如其人,先有合格的人然后才会有合格的文章。为此,我们呼吁——作文教育要“目中有人”。  相似文献   

8.
在对“应试教育”进行反思之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已成为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综合素质”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所以教学中必须将教育的内涵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教学要充满活力就必须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9.
种种迹象表明,语文教育实践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理论层面上,它的宽度和深度与纠缠了近百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操作层面上,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开发工程。在此转变中,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师,理应自觉地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成为语文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舍弃以“理论样式的话语”作为评价标准, 选择从“实践样式的话语”出发来反思教育,这是本文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切入点,并试图通过对一个“理想主义的语文教育公式”的分析, 来思考突破课堂中心后的语文实践的丰富涵义;进而,把理论视为对实践的反思,通过反思理论自身的不足,获得它自身疆域的开拓——突破认知心理学和语文知识体系,从社会学、语言学、人文思潮等诸多领域获得它更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扶到放”这一观点,始终主导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开辟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然而,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今天反思起来,很有必要对这一观念作修改和补充。比如改为“从放到扶,放放扶扶、扶扶放放。”正如当年韩愈老先生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新课程改革中补充了“自  相似文献   

11.
“教学做合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之一,是他著名的教育方法论。陶先生于20年代提出的这一原则,理应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因为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影响,陶行知其人、其理论几经坎坷,并没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的重视。现在,包括语文在内的中学教改正处在一个相对思考的阶段,人们都在反思前一时期教改之得失、成败。在此形势下,我们确实应对陶老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从中获得启迪,以便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一既然“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方法论,那么它对语文教学方法就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了。其指导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这个原则要求语文教学方法不仅要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之称,然而常常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写得痛苦。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作文恐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依然盲目低效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作文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诗意语文”是当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奇葩,其精神、其思想、其特点弥足珍贵,值得不断交流、反思、修正和提升。“诗意语文”的领军人物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所以很有必要对“诗意语文”进行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审视、文学艺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教育“味”的探索,当代学者陈本源先生有《谁解其中味——谈古代语文教育中关于“味”的理论》,他把“味”和语文联系起来,认为: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基本含义.一是指语文材料的丰富意蕴和审美特征,亦即语文材料中蕴含的理性意义和美感力量.……二是指在读写活动中,对语文材料的一种认知方式和审美体验.真正把语文和“味”组成词并变成一个概念的,当首推程少堂老师.  相似文献   

15.
欧阳晖 《读写月报》2022,(24):21-25
<正>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探索中,旧课标在指导和推进义务教育的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旧课标不能与新的教育形势和发展要求相适应,需要在语文教育改革经验的总结、反思和提升中升级完善,也要适应当下学生对教育的新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因此,  相似文献   

16.
王丽在引发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斯言信焉!这不仅是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教学者及学习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小学语文“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小学语文“学案导学”中,学生根据教师精心编制的“学案”,认真阅读文本,对照学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然而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懈地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探索发展,是人类和“人”的教育被“自己的”社会所异化的过程中,反观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景所提出的共同呼声。在不断地迷失和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以人为本”已在语文教育的各流派中渐露端倪。回复语文学科的特异性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必将成为语文教育思想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对于读书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何等地位,专家的看法相对一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儒敏)可见,读书是语文教育之“根”,离开了“读书”这个根本,语文教育就会百病丛生.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语文教育经过一番番的“提纯”、一遍遍的“蒸馏”,蜕化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巧训练——结果,做题成了语文学习的常态,考试变成语文学习的动力,名次成了学习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杨素云 《现代语文》2013,(11):40-41
语文教师是令人艳羡的职业,然而从教十载,想要在教育这方净土中有所发展,有茫然,有思索,有领悟,更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语文教师要成长,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必然要提高。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既要有深厚的积淀,同时也要认识到发展上的不足,并且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中升华。这是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