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如何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来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可以说是必读之作。吉田在书中回顾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追超欧美的历程,其中不乏自豪感和自诩之辞。但历史地看来,尽管日本在经济和科技等领域打了个翻身仗,但在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日本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以说是“传统之邦”。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更是有割不断的渊源。两千多年来,日本一直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说,中国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养分。而近代以来,日本果断脱亚入欧并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给"文化之母"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文化上的相似带来的亲近之感与国家间的恩怨造成的心理阴影,像是一对无法分离的矛盾体,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心态。随着两国政治上的起起  相似文献   

3.
易中天是个人物,我在一张报上读到了他妙谈文化的语录:文化就是方式。故事说,在咖啡杯里发现了一只苍蝇,英国绅士把钞票压在咖啡杯下走人。美国人把服务员叫过来,告诉他下次注意把咖啡和苍蝇分开放,调侃一番做罢。日本人会拍桌子大怒,并给服务员上一堂管理课。中国人则会说"把你们领导叫来"!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最近遇到了一桩麻烦。朋友一生爱书报,自从当上自由撰稿人之后,一年总要订几百元的报纸、杂志。最近一段时间,他订的报刊  相似文献   

4.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 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在50年代日本就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正因为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日本经济在70年代就开始称雄于世界,通过研究称之为“日本现象”。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集中体现了他的亚洲秩序思想。章太炎的亚洲秩序构建旨在通过中印文化联合,消解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重建以文化为标准的亚洲地区秩序。章太炎主张在革命主体建设层面,中、印应互为镜鉴,联合革命以共同保卫亚洲。在政治哲学维度上,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指向一种作为亚洲秩序变革动力的革命道德说。章太炎的中印联合思想超越了民族国家层面的革命互相支援,指向文明体系之间的文化上的互相促进。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是一种包蕴以“道德”“文化”替代“种族”“地缘”的地区秩序构建话语。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出现在日本,后经美国发展成为系统的企业文化理念.我国正式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是在1986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理论,已经被我国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认同.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北京<财富>论坛的一些500强企业领导人时曾说:财富不只是经济,文化也是财富.  相似文献   

7.
<正>有位日本名人曾说过,"代表日本脸面的有两个: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可以说,日本虽然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国家,但却是一个国民品牌建设的强国。品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著名的本土品牌会让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所以,民族品牌的发展与建设有着超乎经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今年第一季度,秦皇岛国际海员俱乐部以日本海员为书刊征订的重点对象,积极推广发行《人民中国》等刊物,促进日本朋友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加深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增日本订户达203个,成为历年来在单国籍、单季度中征订量最多的一次。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我主讲的总裁咨询课上,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祝合良教授提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到欧洲旅游,能买回一堆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如果外国人到北京,你说他们能带回去什么品牌?烤鸭?吃到肚子里了.长城?留在相机里了.还有什么?我一时无语.回想前不久到日本考察,日本企业家认真地说,中国要做品牌还要20年.为什么?回答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消费者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0.
何环 《职业圈》2008,(4):108-110
日本文化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盗版的形式进行的。文章运用详细的数据资料,全面地展现了盗版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过程,并对传播过程的四个主要时期的传播特点及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文化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盗版的形式进行的.文章运用详细的数据资料,全面地展现了盗版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过程,并对传播过程的四个主要时期的传播特点及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来自江苏的文化艺术精品展,去年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在首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展览中心总经理、“相约北京”主策划人张宇说,整个“相约北京”的活动中,江苏文化艺术精品展可以说是个大手笔,是北京目前为止气势最大的一个文化展览,看了这个展览,是一种特别丰富的视觉享受。 展览分三个部分:“吴韵汉风”、“巧夺天工”和“繁华锦绣”。展出的艺术精品达300余件,皆为“精、奇、特、新”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不乏旷世极品,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周边的其他国家。这些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共同组成了汉字文化圈,而日本便是其中的一员。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带去中华文化的同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发展至今。由此,日本使用的汉字中既富含中华文化,也包含日本自己的文化。该文选取中日两国民俗学中有多重文化意义的“鬼”字为切入点,在考察“鬼”字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具体用例及字义演变的同时,还对比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鬼”字用例。经过比较总结,认为中国民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是由中央逐步向地方扩散,最后与日本文化融合并存。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一次,我觉得枕头很硬,想去商店买个软一点的。我对售货员说: “您好,我要买个针头(枕头)。”她说, 我们的商店不卖针头。这下可把我弄糊涂了。我明明看见货架上放着一堆枕头,她怎么说没有呢?于是我慢慢地重复说:“我要买一个针头(枕头)。”她也慢慢地回答:“我们这儿没有针头。”眼看自己是说不明白了,我连忙指着她的身后说:“那是什么?”她笑了:“哦,那是枕头,不是针头。”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从飞机上俯视日本,日本群岛就像太平洋中的一个逗号.谁敢说,哪一天,这个逗号不会湮没在浩荡的大洋中?因此,日本人普遍有一种湮没意识,有一种挤压感.所以,需要用文化、心理来平衡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4月底5月初,上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行了第九届国际研讨会,题为“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及对21世纪的展望”。上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是1990年夏在日本 EISAI 株式会社的赞助下成立的,几年来又得到了日本国际研究基金的鼎力支持。中心的创始人、负责人郑励志教授是位经济学家,继任者陈建安先生也毕业于经济系,因此前八届的研讨会,都以经济为题,然而这一届却改弦易辙,转向文化了。也许因为时逢世纪末,主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6日,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省”类似于我国中央行政机关的“部”)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大国”的战略方案,旨在提高在海外人气极高的日本文化和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力。方案提出通过有效利用产品的高好感度,将文化培育成与汽车、家电媲美的日本经济支柱产业。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官民合资基金,  相似文献   

19.
在通过文化传播实现经济利益和国家形象提升的"双赢"方面,日本动漫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成功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在介绍当今日本动漫内涵、题材、传播方式变化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今日本动漫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总结其持续良性发展的原因为战略支持、人才培养、版权保护、产业联动、本土文化背景化、传播形式当地化等。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0,(5):189-191
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潘德东在2010年7月1日发表的题为《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的博文中指出,文化侵略,作为名词,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作为动词,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生化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韩剧……有意无意“入侵”中国,导致部分民众精神城池失守、思想领土沦陷。一面是外来文化在入侵,一面是本土文化在流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脐带被人为割断,民族文化的基因被无情抛弃,滋生了一大批“伪文化”——打着文化的旗号,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干玷污文化、糟蹋文化甚至根本与文化不沾边的勾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