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通过手性二恶唑啉配体实现了铜催化的手性分子内O-H键插入omega-羟基-aIpha-重氮甲酸酯。高度对映体选择性分子内O-H键插入提供了一种不同大小和取代基的手性2-羧基环醚合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石岩 《科技风》2014,(18):54-54
在农业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对于催化合成反应的研究不断深入,且相关的研究内容可以作为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动能。为了探究催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最佳提取条件,选择了能够加速其反应的化学物质,并且研究了温度变化、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于催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干扰性。本文就催化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正丁酯进行深入探究,以期相关研究内容能够对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实践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4):466-466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游书力研究员课题组在其前期成果吲哚烯丙基去芳构化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底物设计,成功实现了苯酚类化合物的去芳构化反应,高效地合成了在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都广泛存在的一类螺环环己二烯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研究了2-(4-羧基苯基)-5-氨基-6-羟基苯并噁唑(CAB)在氮气氛或氧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CAB在氮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是一个四阶段过程。运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软件GAMESS计算了CAB分子的键级,测定了CAB及其在热分解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物的红外光谱,并由此得出CAB在氮气氛中的热分解机理;根据CAB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曲线数据计算出其特征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表观失重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4种不同取代基的1,3-双(芳基丁二烯基酮)丙烷类新型双共轭链衍生物,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实施了其在可见光诱导Ru(bipy)3Cl2催化条件下发生的[4+4]和[2+2]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四环并五环及4个八环并五环双酮取代化合物.该结果为合成特殊八员环及四员环类药物分子和多共轭有机光电材料化合物,提供了很好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承、吸收和发展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现阶段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带动引领作用,从而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及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创造过程中的新力量,它的形成和发展遵循条件刺激、机体感知、行为响应的基本逻辑,但目前缺乏对此作出系统理论阐释以及响应机制的相关研究。而在“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中,刺激、机体和反应三者之间因果明确、逻辑清晰,能够很好地分析在不确定环境影响下生产力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成因和响应机制。因此,尝试利用SOR模型阐释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探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刺激,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剖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体感知,从现实逻辑出发寻找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行为响应;基于此,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5R”响应机制,包括科技创新响应机制、高素质人才响应机制、智能数字响应机制、现代化产业响应机制、新型要素响应机制,并从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新介质传导机制、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强化资源设施基础等5个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更准确地把握数字创新的理论范畴和逻辑框架,通过梳理数字创新的最新研究文献,基于构建的“前因-过程-结果”的逻辑框架模型,厘清驱动数字创新的技术、组织与环境相耦合的前因要素,剖析数字创新的启动、开发与实施过程及其分布式、开放式和重组式作用机制,从类型学的角度阐释数字创新的直接产出及间接结果,并探讨数字创新领域待深入的研究问题,期望为数字创新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系统的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8.
分子折叠体是一类由非共价键稳定的、采用有序构象的寡聚物或聚合物. 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类非天然的折叠体,包括:1)由疏溶剂作用驱动的并入萘环板块的寡聚乙二醇折叠体,2)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寡聚酰肼折叠体,3)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并入锌卟啉板块的寡聚苯酰胺折叠体. 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揭示,在有机溶剂中这些折叠体可以作为非天然受体分子高效络合或识别结构匹配的有机分子和离子,并且氢键驱动的折叠体可以通过络合作用实现超分子体系的手性诱导或手性放大.  相似文献   

9.
吴静  陈丽芬 《大众科技》2014,(8):107-108
目的:建立板蓝根颗粒浸膏的含量测定方法,拟提高浸膏企业内控质量标准,保证板蓝根颗粒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浸膏中的(R,S)-告依春。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谱法分离度较好。结论:可以作为板蓝根颗粒浸膏含量测定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