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两种情景:教师提问后,学生们举起了一只只小手,当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马上把脸一板,送给学生一个寒心的“冷笑”,学生不如所措,灰溜溜地坐了下来,这是一种情景。而另一种情景是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老师却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微笑”,让他坐下来再好好思考。  相似文献   

2.
许丽 《师道》2008,(12):28-28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课堂场景: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那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学生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校长竞举起手说“我”!这是多么有趣而美妙的时刻啊。其实,这个故事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试想,如果课堂乱哄哄地闹成一团,听课的成年人也不会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生。恰恰是在深度思考的寂静中,那位校长才迷失了自我。这样的课堂,我心向往之:针埘语文学科的特点,安静或许更能带来实效。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课堂上,一位参赛的年轻教师,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96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40元,当老师准备小结时,靠教室门口前排的一个小男生举手回答“椅子的价格可能是20元”。也许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意料,打乱了他原有的备课程序、思路,老师脸上顿时失去了笑容,“别瞎猜、坐下!”打断了学生的回答。下课了,那位学生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也许心里仍然坚持他的回答是对的。问他:“你为什么提出…  相似文献   

4.
开班会让学生自揭伤疤,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推门而入,课堂上学生有权拒绝回答问题,老师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必须先给学生找个椅子……这些看上去有违“传统”的做法,都是北京一个叫做“尊重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老师们的“创造”。在这个课题组里,平庸守旧不受欢迎,大胆尝试,勇敢创新能赢来掌声。虽然参加这个课题实验既没补助也无助于升职,可越来越多的老师们被吸引进“尊重教育”课题组,而且焕发出压抑不住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段振 《现代语文》2008,(3):56-56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配合老师,师生互动少,课堂显得“沉闷”。勿庸置疑,这一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对问题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不参与课堂教学,不与教师形成互动,造成课堂的“沉闷”。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思考: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表明:“情感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信任,他们才会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中,当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时,教师力求回以微笑,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给他报以掌声。即便对于那些问题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用机智的语言鼓励他,让他“体面”地坐下,要使学生带着满足回到学生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高尚的师爱之中,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生活在希望之中。  相似文献   

7.
尊重他人是学生应形成的一种良好品德,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是学校、教师应尽的责任。进行尊重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营造尊重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他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迎面走来一位学生喊了一声“老师好”,那位老师却视而不见,自顾向前走了;课堂上,一学生“开小差”,老师当众厉言相向,采取“措施”……教师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又怎能教育学生去尊重他人呢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倡导的“以爱育爱”的教育观提得很好。他们是这样去努…  相似文献   

8.
现在课堂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一声令下”:“鼓励他一下!”或“表扬他一下!”随即便是学生有节奏地3次拍掌,并伸出大拇指:“棒、棒、你真棒!”老师的这种做法无可非议是为了鼓励学生,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但这精彩由谁说了算?是老师。有没有顾及其他同学的思维呢?也许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回答或是更精彩的妙语,可被我们的老师这一声令下给止住了,他们就认为那位同学的回答很好,自己的没有他好。无形中封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一所学校听语文课,当授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使老师当场“卡了壳”。这在教学中本不算什么怪事。教师或把回答交给学生思索、讨论,或公开声明待思考后再做回答也就行了。但这位教师对此却大为恼火,批评他不该在课堂上提出疑惑问题,并要他保证今后不犯此类错误。我们想,学生提出疑惑问题,何错之有?韩愈说: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总有学生说:“没问题可提。”可当老师一提问,他却又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也不是不懂装懂,而是根本不敢问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让老师感到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昕了一位教师的“几何知识”复习课,他设计的判断练习题之一,就是“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对吗?当时课堂上学生的看法不一致,这时老师就“尊重”多数学生的意见,“一锤定音”——“错”!其理由是:有时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过后,我与其他老师谈及到了这个问题,可有些老师的看法也与上面提到的那位教者一样,书上明明  相似文献   

12.
开学初,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我向学生提问时,发现班里平时表现最差的一位学生也跟随其他学生一起举起了左手。然而,当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他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了,如果我不举手,大家会笑话我  相似文献   

13.
至今难以忘怀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堂作文、日记讲评课,也许它是我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我清晰地记得,由于战乱,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座幽暗的祠堂里,小到七八岁,大到十六七岁的孩子混坐一堂,听那位严厉的老师讲课。他举起我的作文本时,我的心就像在喉咙口跳动一样,仿佛停止了呼吸。他脸上毫无表情地一连读了我五篇作文,然后望着大家说:“你们觉得这文章咋样啊?”由于揣不透老师的用意,课堂上一时鸦雀无声。他点了一位高年级好学生的名字让他说。他说:“文章写得通顺,可没一点意思。”“为啥呀?”老师追问。“他净写梦。”课堂…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充满爱,是每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品格。然而,我们在强调爱的时候,不要忘记“尊重”这两个字,因为尊重比爱更重要。不久前媒体报道的那位让学生举左手或右手的老师,深知“尊重”二字的分量,他用“会时举左手,不会时举右手”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让我们看到,尊重的力量有多大。试想,如果这位老师根本没有注意那位后进生举了手,或者讥诮说: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甚至侮辱学生:简直是猪脑袋,无可救药!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从此再不给这位学生以机会,那么,…  相似文献   

15.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可是美国客人们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成了教师的“教学专利”,常常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很少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甚至把“消灭问题”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一堂课结束后,结果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好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渐渐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问的习惯,并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去揣摸老师的提问意图。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18.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 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 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私下里 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 ,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 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