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文浩 《科研管理》2023,(4):164-174
研究中国政府如何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对政府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文章借鉴吸收能力理论、“威廉姆森”假说以及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产业)内部“集聚”型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识别标准,并且基于人才结构视角考察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结果表明:相对于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企业间进行“逆集聚”分布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并且在城市(产业)内部构建“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60.42%。此外,创新要素结构的联动变化也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23.99%。“十四五”时期政府应调整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城市(产业)内部形成“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2.
人们预言,21世纪将是高科技时代。为了适应高科技的交叉化、整体化趋势,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了加速高科技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我们更需要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转化型”人才。所谓“转化型”人才,是指善于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科技成果的转化比例低、速度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转化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电力企业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实行模拟市场,竟价上网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人才”这一最具活力的因索显得格外重要,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根本所在。而职工岗位带头人的选拔是实现企业人才层出不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郭津廷 《知识窗》2023,(4):117-119
文章创新性地将“三创”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联系起来,简单叙述课程思政理论内涵和“三创”教育,分析培养“三创”型人才的现实意义,并从课程建设目标、师资力量培养等角度,论述“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解放人才是创新创业活动的灵魂工程,目前社会上人才“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出不来”,就是大量的科技人才局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养在深闺人未识”,创新创业的愿望和能量因种种限制不能充分释放。“用不上”,就是搞理论做学问的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创业型的实用人才少;拥有一流学术论文的专家多,拥有一流应用成果的少。“引不进”,就是不惜花大本钱引项目买设备,不愿用重金引人才借外脑。“留不住”,就是不少地方培养的人才,没有为地方所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在单位不能显出露水,结果走了…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A”型人才结构被认为是现代高等学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模式.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所谓“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奇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有效和多样化的专业和思想教育手段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宣传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全方位观念更新的“两型人才”,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提拔青年科技人才的标准含德、才两个方面,即:爱祖国,爱科学;有专业的深度和基础的广度;有外语和计算机的功底。要制订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严格按标准提拔,提倡名实相符的作风。要正确引导“早露头角”型的人才,注意发掘“大器晚成”型的人才,避免“名人效应”。既要防止拔苗助长,也要避免求全责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346-346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刘锦淮研究员、黄行九研究员负责的研究组提出了利用不同晶格取向的“T”型纳米结构构筑纳米分流器器件的概念,他们运用纳米操纵平台及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手段,构筑了主干和分枝分别为[101]和[010]方向生长的“T”型SnO2纳米线分流器件。  相似文献   

10.
影响人才集聚的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具有明显的组态特点,因此聚焦创新生态系统多维要素及其要素间的联动效应,立足于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整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样本,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五要素即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公众、自然环境的不同组态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复杂因果机制,明晰促进人才高集聚的路径以及导致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结果表明:不存在人才高集聚的单一必要条件;实现区域人才集聚所需各要素的贡献水平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自然环境和公众,其中公众与自然环境水平基本相当;驱动人才高集聚的路径有3类,分别为包容创新驱动型、政产学研联动型和内生增长型,而产生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有两类,为政府公众支持不力型和企业发展滞后型。基于研究发现,最后从“补短板+锻长板”“政府引领+平台赋能”“公共服务升级+公众积极参与”“一流高校为核心+政产学研齐联动”四方面提出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富超 《科教文汇》2014,(1):41-42,45
培养“实战型”警务人员.构建“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公安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针对提出的公安本科院校“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应用MUSA数学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许果 《科学中国人》2014,(2S):78-78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依托“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文从现代化企业人才的现状与问题入手,着重从建立培养基地;教师遵循“制件到制件”现代教学理念;逐步实现“厂中校”或“校中厂”的学〉-7模式”:培养双能力、双职称、双成果等“双师型”教师,现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志刚 《科教文汇》2014,(10):137-138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日语教学中打破以往陈旧的教育方式“指示型、质问型”,用企业教练手法给日语学习者带来自我思考的能力,因为人的意识是从问和答开始的,如何找到“真”的答案是本文的主体。当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企业需求,打造品牌人才。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是“自立型”,是具备自我思考、自我行动。“命令型”也就是说别人要求我怎样做,我才怎样做,这样的依存型已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日语教学当中,陈旧式的教育模式往往给学生带来对外语学习的厌倦,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读死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科苑 《金秋科苑》2013,(20):35-37
无锡新区国家软件园,是“东方硅谷”的核心区。近年来,这里,集聚了一大批从海外归来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无锡矽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陈海雷,就是其中一个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创业成功者。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金融理财成为热点,而理财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理财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我国的金融理财专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培养模式还比较滞后.金融理财是一门实用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应用能力,这使学生不能具备一个理财师应有的能力和素质.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开放金融环境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变“输入型学习”为“输出型学习”.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有助于学生高层次就业,重塑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办学理念固化、办学定位模糊、评价标准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困境。针对存在的困境,从政府和高校2个维度提出实践路向:一是优化资源充分供给,提高西部人才续留力;二是更新办学理念,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三是厘清办学定位,重视“三创课程”开发;四是引进增值评价,激活“三创人才”培养活力;五是重视师资建设,打造“三创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肖博宇  谢婷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176+317-176,317
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提倡积极构建“三型”校园是十分必要的。建设“三型”校园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才,全力打造和谐校园,从而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浅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三型”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8.
陆富彬 《科教文汇》2008,(36):30-30
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普遍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高校会计专业应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从“产品供应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  相似文献   

19.
知识扩散是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科技型人才聚集和知识扩散的基础上,构建出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知识扩散的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扩散场模型,认为通过适当提高要素值可增强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的知识扩散效果,且发现该扩散效果存在着“类周期”式增长规律,为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知识的有效扩散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咏梅 《科教文汇》2013,(24):40-40,43
本文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三化一型”模式:差异化的班级设置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方式、分众化的管理设置方式和研究型教与学的设置方式。这一模式事实上实现的是“普及化”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