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亦冰 《上海教育》2011,(23):46-46
教育需要改革,也需要批判;但我们期待的是尽可能客观的理智分析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严肃批评。在这个认识上,教育界和舆论界应该怀有同样的职业追求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纠结"最初意义为"纠集,联合",后引申为"互相缠绕"、"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等义。随着词义的发展和使用习惯的作用,"纠集,联合"的意义逐渐由"纠集"承担,"互相缠绕"则成为"纠结"用得较为广泛的义项。近几年来,"纠结"产生的新义越来越多样化,有"受困扰"、"苦恼,无法释怀"、"陷入两难的抉择"等。这些新义都是在原基础义上的引申,但已有了较明显的差别,使用和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3.
"通知,通知,请全体教师到会议室开会……"校园的喇叭突然响起,嘈杂的声音打乱了课堂原有的秩序。"本节课后半堂安排自习,同学们可以写作业,但要保持安静。向秋月同学,请把自习期间说话同学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待我回来后处理!"老师说完,就急匆匆地跑去开会了。刚开始的十几分钟,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笔  相似文献   

4.
说“纠结”     
2010年初,《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纠结"一词位列其中,另外还有"被就业"、"秒杀"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纠结"一词与其它流行语不同:它古已有之,属于"典雅"一类的词,且意义集中、书面性很强;而现如今流行语中的"纠结",在原有词的字形、读音基础上,被赋予了大量的新义,且被年轻人广泛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5.
6.
7.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是一句古话.字面直解是,知道它是这样,知道它为什么这样.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致知境界.知道是这样,只是对知识、事物表面的、外在的实然状态有所了解或把握,但并不知道内在的、深刻的本质和因由.前者是感性的肤浅的“知”,后者才是理性深刻的“知”;前者是“是什么”的知,后者是“为什么”的知.对高职教育来说,学生所学的知识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和境界为宜?即究竟是“知其然”好,还是“知其所以然”好?  相似文献   

8.
刘波 《师道》2012,(6):27-28
近年来,我会在每年春节后开学初,给学生上一堂有关“合理消费”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或多或少都拿了压岁钱,而且这段时间学生大手大脚的现象相对比较突出,此时上这样的课,更有针对性,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今年春节过后,很多媒体对今年压岁钱“水涨船高”的现象进行了关注,说压岁钱上万已成为了寻常事。当然,这些报道中也提及了很多中小学生乱花压岁钱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馨灵 《当代学生》2011,(7):24-25
馨灵:进入中专之后,我发现周围的女生都有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开始化妆、烫发、染发,也穿上了高跟鞋,涂了很多颜色的指甲油。可是我依然还是像以前一样,没什么改变。有几个关系好的女生也让我改变一下自己,说我怎么怎么"OUT"了,怎么怎么"老土"了,可是我有些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随波逐流",还是"独树一帜",好矛盾啊!我该怎么办呢?——阿Q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露对人类的沉重打击还历历在目,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又引发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受损发生核泄漏事故,再次揪紧了全世界人们的心."核"如何用来发电?核辐射危害究竟有多大?怎样才能安全和平地利用核能?  相似文献   

11.
试图对“比较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解答的努力,可以说是自有了比较教育的历史以来人们就在一直进行着。但直到今天,关于  相似文献   

12.
邓琼  马红平 《成才之路》2009,(27):I0003-I0003
7月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面对广州公众,聚焦高考制度改革与大学生就业困境。这位素以敢言著称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只等同于“身份教育”,实在难以改变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3.
于效珍 《辽宁教育》2013,(3X):88-88
<正>扬州大学推出的"星座教学法"引发争议却受到学生欢迎;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公选课受到热捧;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成了舆论焦点;四川大学的教授徒手劈砖解释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则干脆把AK-47步枪带进了课堂……所有曾经上过大学的人面对如此花样百出的课堂,估计都会有着没赶上的羡慕嫉妒恨吧。当高校给人一种纷纷大跳"潮课style"的感觉时,社会对此有质疑、有褒扬,还有更多人在看热闹。其实,"潮课"层出不穷的背后,既有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又折射出教育供给方——高校提供能力或者提供方式的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14.
南方科大去年自主招生的45名高二学生,今年拒绝参加借助高考形式而进行的学生注册考试,引起了国人上下新一轮的议论.有人支持学生的拒考,有人则从现行制度、学生未来出发,觉得学生应该参考,取得双保险,还有人认为这是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的事,外人不必关注太多.  相似文献   

15.
16.
恨铁不成钢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教师常以恨铁不成钢为由做出了对学生发展无益的事情,甚至以此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当下,需要从三个方面对恨铁不成钢进行教育反思,即是否所有的铁都适合炼成钢、是否所有适合炼成钢的铁都必须以恨的方式、是该恨铁不成钢还是百炼成钢,并从端正态度、改变方式、寻找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向上的关键在于基于学生、引导学生,即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并正确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7.
陈耀清 《现代教学》2014,(5X):68-69
<正>班主任没收学生手机,不仅是希望通过惩罚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期末复习中去,更主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更加自主、自觉地管理自己的行为。该案例"手机"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一、实施个别化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小张玩手机不算大问题,大问题是手机被没收后,回家情绪低落,影响了学习。如何指导小张,就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首先要找出小张情绪低落的原因,充分了解小张的个性心理,以恰当  相似文献   

18.
俞仲文,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工作,1978年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1979年跳级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被分配到同济大学任教,1984年6月调至深圳大学,1991年9月任深圳师专、教育学院副院长,1992年7月被任命为筹备小组组长开始筹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正式命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后被任命为党委书记、院长,2007年7月,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9.
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因此备受争议:成长教育类纪录片节目在重收视率的同时,该如何兼顾青少年儿童成长教育,即如何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使节目中的“问题少年”能够认识到自身错误以及不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如何避免节目变形后效果反弹。在剖析“变形计”成功的基础上,从教育的角度去探讨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让中国高等教育快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异地高考"问题的持续发酵,实际上是民众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内涵提升和质量建设显得尤为迫切。让人民拥有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