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富浙江"是指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两富"浙江的内在要求。"两富浙江"为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两富浙江"背景下,要以"浙江现象"激励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以"浙江精神"引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以浙江文化指引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90后"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心态首先需要明晰社会心态的科学内涵,在思想意识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育"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从心理学的视野对"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从了解世情国情、解决心理疑惑,坚定理想信念、填补心里空虚,提供人文关怀、抚慰心理无助,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心理焦虑等四个方面帮助"90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健康社会心态的核心,是实现健康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标志。成教生身兼多重身份角色,对其社会心态的培育,关系到成教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互联网+"心理课堂,通过设定"美好生活"教学目标、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使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和实施"全程式"学业评价,为引导和培育成教生健康社会心态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又比较重要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现状,也将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主要呈现出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但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拖延、功利、迷茫、悲观的不良社会心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不良心态的表现,并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参与性,网络日益成为反映社会心态的"晴雨表"。网络阵地中频频凸显的不良社会心态主要包括泄愤心态、冷漠心态、消极心态等。其原因主要有不良情绪的客观存在、网络阵地的特殊性质、部分网民的盲从性和非理性,以及部分网络媒体的不负责任和不良造势。网络阵地是优化社会心态的重要平台:注重疏导不良情绪,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自觉培育良好心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主流总体表现为积极向上、理性平和,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心态稳定性仍面临着诸多考验。基于组织支持理论,深入分析高校在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对大学生提供的支持,分析组织支持对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积极影响,旨在通过构建学习支持体系、建立工作支持体系、搭建生活服务平台、完善情感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来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职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其具备阳光心态对祖国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深入探索高职生阳光心态培育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很重要。其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不但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关系着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大学生实现自我心态调节以及加强新媒体的监督与监管等,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培育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理性平和的。但过度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等价值观以及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等行为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浮躁、焦虑和不公平等负面社会心态。应把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纳入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拓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育路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