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思 《幼儿教育》2012,(34):10-12
姚老师为大班下学期的孩子设计了主题活动"畅想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说再见"。在两周的时间里,姚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小学的课堂,讨论了将来要入的小学,回顾了在幼儿园的生活,还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最舍不得幼儿园的是什么。经过充分的活动和讨论,孩子们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也舍不得幼儿园时代的好朋友。他们和老师说,以后还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姚老师启发他们思考: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和幼儿园的好朋友保持联系呢?最后孩子们和老师一致认为,给好朋友留一张"名片"是最好的办法,名片上有自己的名字和电话,能方便与好朋友联系。在几天的讨论和创作之后,每个孩子都画了和右图类似的"名片",上面有自己的名字、电话、想和好朋友说的话,有的孩子还写上了自己以后  相似文献   

2.
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离,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我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改变互相称呼的谈话活动。孩子们觉得我的提议很新鲜很有趣,所以都积极参与进来,有的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小名,有的告诉大家他最喜欢的名字,还有的请大家帮他起个好听的名字等等。这次活动后,我也有了好几个名字,有的孩子想叫我"扬  相似文献   

3.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的朝夕相伴,让我对一(1)班47个性格迥异的新生有了不少了解.但这一个月里,孩子们的交流却是一般.这不,一到发作业就犯难,总有人问:"老师,这是什么字?""老师,他叫什么名字啊?这个字我不认识."也有的小朋友在发完作业本以后,发现没有自己的,就直接跑到我面前,伸出小手:"老师,我的作业本呢?"还有的小朋友索性"将错就错",拿着别的小朋友的作业本,就直接动笔写作业了,批改时才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小脑袋:"老师,我做错了本子."面对这种情况,我对班里孩子的姓名进行了统计,全班47个孩子,名字一共有105个字,独体字有9个,难认的字有6个.于是,我设计了一堂"请记住我的名字"的识字课.  相似文献   

4.
正说实话,这个话题有些哲学,也许你会感觉落不到自己的生活里。所以,我们找了3位父母,包括一位心理学家,请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什么时候会"与孩子在童年相遇",试着去连接一下自己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去发现有什么改变。他们都很快给我们写来了自己的感受。亲爱的,你不必成为我!文┃为梦飞翔的燕子"燕儿,走,一起去玩,那边可好玩了。""不,我不去,我妈叫我看家呢!"这一问一答的对话,刚好被邻居大娘听到,  相似文献   

5.
班上有一个孩子叫HH。不知道什么原因把另一个班上孩子的童话书拿了,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把别人的名字擦掉后再写上自己的名字,被老师和同学发现了。可是她一直不承认是她拿的,硬说是自己的爸爸给自己买的。生活老师请我帮忙调查一下。第三节课是计算机课。我把HH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正家长会,我像在单位开会一样,径直走到后排,随便找了一个位子,准备坐下来。班主任老师却说,每张课桌的角上都贴着孩子的名字,请大家找到各自孩子的座位,坐到他们的位子上。她又补充了一句,这很必要。教室里一阵骚动,大家寻找着自己孩子的座位。所有的人都找到了自己孩子的座位,然后,重新坐了下来。还有两三个座位是空的,看样子,这几个座位上的孩子的家长,没来参加家长会。家长会开始了。老师扫视了一遍大家,说:"各位家长好,这是我们第五次开家长会了。"家长会每学期都开一次,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儿子的家长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幼儿园开展了以“我的名字”为主题的活动,请孩子向家人了解并记录自己名字的来历和故事,并在幼儿园进行分享,每个孩子有3分钟的演讲时间。放学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项任务,并且反复询问他们是否听明白了,当时孩子们齐声地回答我:“听明白了!”但到了晚些时候,我就开始在家长群里收到了一连串的问题:“老师,把自己名字说3分钟是什么意思?”“老师,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像一片沙滩,其中有精美的贝壳,有奇特的石头,还有粗粗的沙砾。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提着篮子在沙滩上玩耍,有的孩子捡到了贝壳,里面竟然还有珍珠;有的孩子捡到了漂亮的石头,如获至宝,他们都开心极了。只有一个孩子在篮子里装的却是普通的沙砾。别的孩子都嘲笑他:"你的篮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个孩子为自己辩解:"我的篮子里也有东西,是沙砾。"  相似文献   

9.
<正>"您手中这张纸上有您孩子所有任课老师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后面有一大片空白,如果您听说孩子的任课老师有哪些不同之处,或者您自己感受到了孩子任课老师的哪些不同之处,请您在这位老师名字的后面写出那些让您难忘的故事。"这是在一次家校联谊会上,我校在家长评教这个环节上做出的改革,让家长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树的哲理     
锄禾 《高中生》2013,(25):1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向一棵树倾诉自己的烦恼。"怎样才能既按你说的做,又不会迷失自己?"孩子问。"你看我,"树说",我在风中折腰,在雨里低垂,到现在我还是我自己,我仍旧是一棵树。"男人说":我无法改变自己。""你看我,"树说",我每个季节都在发生变化,由青葱变得枯黄,再回到青葱。到现在,我仍然是我自己,仍旧是一棵树。"女人说":我的爱已耗尽,为了爱,我完全放弃了自我。""你看我,"树说",我的树枝上有知更鸟,树干中有猫头鹰,苔藓和瓢虫生长在我的树皮中。它们也许能带走我所拥有的,但带不走我自己。"  相似文献   

11.
<正>大家第一次认识这个叫"赟"的小男孩儿,是在刚开学分享自己名字故事的那节课上。他向大家介绍说:"爸爸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文武双全,还能有很多钱。"在同龄的孩子里,赟属于瘦小的那一类型,小眼睛、单眼皮,但眼神里透着一种狡黠,看上去古灵精怪的。果然,初次"过招",我就领教了这小子的厉害。在大家介绍各自名字的时候,赟不时淘气地插话。人家说自己叫"柱",他会说:"是铁柱子还是木柱子?"人家说自己叫"贺",他会说:"是仙鹤的鹤吗?"总之,搞怪数他厉害。到最后,他居然连我也不放过:  相似文献   

12.
一(1)班的孩子入学已经一个多月了,从今天开始有课堂书面作业了.他们把字写完,我对他们说:"请把本子从后面一本一本传上来."我的话音刚落,有的孩子立即站起来,有的孩子嘴里在不停地说着"把本子传上来",也有的则说"要把本子打开"……教室乱成了一锅粥.  相似文献   

13.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14.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家长",我们是孩子是学生的家长,并且,我们都在做"家长"。"家长",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也不是学校或老师给我们取的名字。是谁给我们取了这个名字?是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热烈的初恋甜蜜的新婚紧张的期待幸福的惊喜,我们的孩子来到人世。当我们反复琢磨思前想后,全家通过之后确定了孩子的姓名,同时,孩子也用他那第  相似文献   

15.
正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犟,问他们什么也不肯说,更别奢望他们会对自己倾诉了。我认为,家长首先应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说话?家长总以自己很忙为借口,但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了吗?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敞开心扉,却常常倾诉"无门",他们就会关闭心门,不再与父母交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倾听是迈向"教子有方"第一步。有一本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书,名字是《窗边的小豆豆》。  相似文献   

16.
《海南教育》2013,(6):22-22
<正>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家长",我们是孩子是学生的家长,并且,我们都在做"家长"。"家长",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也不是学校或老师给我们取的名字。是谁给我们取了这个名字?是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热烈的初恋甜蜜的新婚紧张的期待幸福的惊喜,我们的孩子来到人世。当我们反复琢磨思前想后,全家通过之后确定了孩子的姓名,同时,孩子也用他那第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亲喜不自禁,费尽心思为孩子取名。在他们看来,这名字代表着孩子的全部,是完美无缺的,孩子也理当会喜欢。可真是如此吗?如果遇到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名字,我们班主任应该怎么办?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们班级里关于名字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抱怨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孩子们则是一个个听戏的"小哑巴"。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且具有一定的思维及口语表达潜能,不是他们想不到,也不是他们不会说,  相似文献   

19.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自己的孩子?我想说的是,家长应该先学习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  相似文献   

20.
下午要发放"两免一补",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据说数目还不少,两个学期加起来,总共六百元。第一节课间时,每个孩子都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存单马上就"飞"到他们手里,他们回到座位上就开始交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