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形以求义,是前人分析字形探求本义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清代江泳说:“许书之要,在明字之本义而已。”王筠说:“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他们话的意思是说: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重要之处,也在于从汉字的结构去掌握汉字的根本义项。字(词)的本义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人们臆造的;它是凭出土文物和典籍作证的。以“以”字为例,众所周知“以”字的用法居于灵活多变之首。台湾省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2.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3.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4.
说“值得”     
“值得”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词。不少杂志发表了分析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文章,看法不尽相同。看来,“值得”一词值得一议。“值”字有一个义项是“物和价相当:值一百元。”(《新华字典》)“值得”就是由这个议项引申而来的。“值”已经与“得”结合成一个前正后偏的合成词。但它属于“离合词”,中间可以播入别的成分。例1、华苓争辩说,先谈这件事值不值得办;如果值得办,再考虑实现的办法。 (肖乾《湖北人聂华苓》见《人民日报》1980 4 19) “值得”的本义是“价值相当”,和“不值一钱”的“值”同义: 例2、这支钢笔值得三块钱。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合算”、“有  相似文献   

5.
漫画漫话     
围棋会后一!.(黔奄…甲夏清泉[ltr笑(《讽刺与幽默》)(《工人日报》)·248·能上不能下 林展(若农民日报冲有口难开宋承启(老工人日报冲嘿象飞橄补会议气氛一直热烈林积令 (妾工人日报》)终于画上了句号杨波竺49最头疼的两字最害怕的一语一‘二-~、一{.}漫漫长的两句戴行德最难解一的词也是﹁吉尼斯记录﹂(《燎望》)均产食匕三一-套 !川}!\尹少渝’一手遮天 周盛泉(《中国漫画》) 94新汉字: 企业公平竟争,如果没有特别介绍,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已难以区分。 (炙中华工商时报》)250无题 庄锡龙(《科技之光报》)孙补乙嫉脐“何不游戏人间”图解…  相似文献   

6.
问:古汉语的字词怎样复习? 答:古词语多为单音词,应结合课文学习词的古今义、本义和引申义等知识。例如“国”这个词,意义很多,本义是“国家”〔怀土乃发国(国家)中兵《屈原列传》〕,另外还有“国都”〔姑反国(国都)统万人手《冯谖客孟尝君》〕、“诸侯统治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形训,是根据字形结构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它起源于战国以前,盛行于东汉以后。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反映出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而本义又为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所以,分析字形结构常常可以考求出词的本义,而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更加准确而迅速地推求词的引申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意义,如果  相似文献   

8.
■■叠韵联绵词,用于贬义,指不好,今京津一带均有此语。金受申《北京话语汇》(修订本)作“赖歹”。金氏只就词义拟字,未考其源,故与实际读音不尽相合,乃加注曰:“赖不念本读音去声,歹不念本读音上声,全念口语阴平。”今以字书考之,其本字当作(黑来)(黑台)。《玉篇》:“(黑来)(黑台),大黑也。”《广韵》上平声十六咍韵也分别收有(黑来)、(黑台)二字,释曰:“(黑来),落哀切,(黑来)(黑台),大黑;(黑台),徒哀、丁来切,(黑来)(黑台),大黑之貌。”可见其本义当为大黑,由大黑引申则为不明。钱大昕《恒言录》卷二:“(黑来)(黑台),今人以为不晓事之称”。是清代(黑来)(黑台)的用法已与中古不同,而引申为指人的不通事理  相似文献   

9.
时下,“下海”一词屡见报端。何谓“下海”?《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以为“旧时戏剧界称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为‘下海’”。其实这不是“下海”一词的本义,这可从它的来源看出。  相似文献   

10.
“文字的抽象意义,往往是从具体的事物来的。”(杨树达《小学述林·自序》)“布”义的衍变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布”的本义即它最早的所指物。但这个“所指物”到底含什么,至今还末取得共识。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谓:“布的本义只指麻布。”《古汉语常用字典》在“布”的词目下注云:“①麻布。《荀子·荣辱》:‘暖于布帛’。……”按本字典的体例。第一义项即本义。窃以为,  相似文献   

11.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汉语也是如此。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引申形成的。无论词义多么丰富,它都往往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古汉语词的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词的本义应该是这个词最初的原始意义,但是,应当看到:语言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古汉语词的本义是无从考知的。因此,讲“本义”这个概念时,值得注意的是:它指的是依靠古代文献作证的古汉语词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之前,一个词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是不能妄加猜测的。但是,由于汉字中有不少表意字,形声字当中也有表意的成份,所以,凭借汉字的字形,更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董继业同志的《谈古汉语中的反训词》(以下简称《反训词》)一文,立论颇不俗,于读者不无启发作用,然而亦觉有不尽善之处,借此文与作者商榷。《反训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词的词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它本身存在着既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它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在动作行为过程中,施事者可以使用这个词,受事者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从施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这种意义,从受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另一种意义,两种意义正好相反。”这里“施事”“受事”的概念有商榷余地。作为语法术  相似文献   

13.
说“臣“     
潘明云 《天中学刊》2000,15(4):53-53
“臣” ,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臣”的本义为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弄清了“臣”字的本义是“眼睛”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它的引伸义 ,就可追本溯源 ,顺理明义了。“臣”的直接引申义是“奴隶”、“战俘”(旧说是“臣”的本义———笔者注 )。《书·费诗》 :“臣妾逋逃。”《传》 :“役人贱者 ,男曰臣 ,女曰妾。”《疏》 :“臣 ,征伐所获民虏也。”在殷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许多奴隶是来自于战俘 ;《韩非子·五蠹》 …  相似文献   

14.
辨别省略句和非主谓句,关键是要掌握它们在表达上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省略句属于主谓句,它所省略的成分是隐含着的,只是由于表达上的需要,而依靠上下文或其他语言环境在形式上略去某个成分,如要补,则可以补出确定的省略成分来。例如(“〔〕”处表示省略成分):(1)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鲁迅《孔乙己》)(2)可是〔〕又看见对面走来了许多吃过午饭的人,〔〕还听到他们吆牲口的声音,她便又掉转头往侧边冲去。(丁玲《果树园》)(3)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个马?”“〔〕还没定弦。”(周立波《分马》)(4)十五块…  相似文献   

15.
有些人误把“冒”的上半部分写为“月(yue)”字,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说文解字》把“冒”收在“月”部。月,《说文》:“小儿蛮夷头衣也。从门,二;其饰也。凡月之属皆从月。”冒的本义是覆盖。《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从冒的本义可以看出,它跟“月(yue)”是无关  相似文献   

16.
炮烙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了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也不再支取烛台 ,只是失神的站着”(《祝福》)中的“炮烙” ,课本注 :“古代的一种酷型 ,把人绑到烤红的铜柱上烫死。”此注大谬 ,这里的“炮烙”非古代的酷刑 ,古代最早的“炮烙”酷型亦非“把人绑到……”。究其“炮烙”的本义是烤具 ,作“炮格”。“格 (g啨)”“烙 (lu惏)” ,因字型相涉而讹。如 :“糟丘、酒池、肉圃格。”(《吕氏春秋·过理》)“盖为铜格 ,灰火其下 ,欲食者于肉圃取肉 ,置格上炮而食之。”(俞樾《诸子平议》卷二一 )“纣为肉圃 ,设炮烙、登糟丘、临酒地。”(《韩…  相似文献   

17.
先看例子:孔乙己便给他们茴香豆吃。(鲁迅《孔乙己》)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例中的“给”和“讲给”都是表示“交接”意义的动词(“给”是语汇词,“讲给”是语法词),是双宾语句常用的谓语动词;它们现在都带了两个  相似文献   

18.
谈字的假借     
我们阅读古书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某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意义来讲,不管是本义或者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是读读声音,如果拿另一个跟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字意去讲,却可以讲得通。例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意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再如“距关,毋内诸候”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其中的“距”是距离的“距”,“内”是内外的“内”,若依照这两个字的常用义也是解释不通的。如果把“距”  相似文献   

19.
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凭汉字字形反映出来的一个单音词的最早的意义。这里我们用“引”和“发”作例子,来说明词的本义。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光辉著作里,说明共产党对于菩萨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是从《孟子》上引来的,大意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着跃跃欲动的姿势。“引而不发”里的“引”和“发”都是用的本义。  相似文献   

20.
“可使报秦者”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课本对其作的注释值的商榷.可,本义指附在骨头上的肉,本义已经消失,假借为虚词,意为可以、能够,助动词,杨树达《词诠》给“可”列了三个义项,其第①义项为“助动词”,例句之一就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可,谓‘可以’也”.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译作“能”.可见,“可使报秦者”的“可”与“可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