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省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闽都别记》,全书四百回,约一百二十万字,署名“里人何求”篡写.该书自问世以后,一直在福州地区民间辗转沿抄.由于它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曲折离奇,似《聊斋》而不是《聊斋》,因此,颇受群众欢迎.福州地区人民对《闽都别记》是许多故事,妇孺皆知,津津乐道.辛亥年间,福州藕根斋主人感于传抄“讹脱殊甚”,把它重新整理刊刻成书,二十集。藕根斋主人评论道:“其书合于正史及别史各十之三,野说居其四焉.叙闽中佚事,且多引里谚俗腔,复详于名胜古迹,文词典故,多沿袭小说家言,虽属稗官,未始非吾闽考献卮助,博弈犹贤,不可废也”.《闽都别记》纯属市民文学,思想性、艺术性又远逊《红楼梦》,因而我省研究《闽都别记》的人凤毛麟角,现在该给它以公正客观的评析了.  相似文献   

2.
陈靖姑做为小说人物,在《闽都别记》中以三教合一、福建本土化、多功能、实用性女神为外化形象,在她由人而神的一生中,突显了儒家以求“善”为价值判断的内孕精神。这是下层民众俗文化意识的折射,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福建地域面貌和民间信仰心态,同时也体现了明代以来神魔小说对陈靖姑形象塑造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闽都别记》中的丹霞形象可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从猿猴故事看,丹霞体现了中国道教猿猴的特点;从丹霞由妖至圣的演变过程,可总结出福州民间宗教信仰弃恶扬善的特点;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丹霞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神魔人物人、妖、兽三结合的传统手法.  相似文献   

4.
里人何求创作的《闽都别记》内容相当庞杂,从民间传说故事的改造、明朝历史的追溯、海外奇国的游历三部分进行探析,其创作动机是复杂的、多元的。有闽中民俗信仰的反映,历史知识的传播,斥奸扬忠的抒怀,作意传奇的娱乐等目的,但从根本上说,劝戒从善、教化民众是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5.
《闽都别记》的作者问题迄未解决,研究者多沿袭成说,认为是福州地区一群说书人长期演绎而成的.本文从此书事实出发,有理有据地指出,书作者应该是一位曾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又长期浸淫于文史典籍的饱学之士,还是极为留心福州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硕儒名宿.而决不可能是基本上没有受过、至少没有受完正规的文化教育,没有可能饱读三坟五典,广泛浏览经史子集,未必有多高文学修养的普通说书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较早出现的民间文学体裁,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率先见证并记载了闽都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劳动生产到爱情婚姻,从家庭生活到人际交往,从民俗风情到人生百态,闽都人融入了种种观察与思考,体现了鲜明的闽都特色,而浓郁的主体情思、浓厚的"虾油味"、丰富的表现手段更为闽都民间韵文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握这一点对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闽都别记》是一部专记福州及其所属邑县自唐末五代以迄清初的历史掌故与神话传说的长篇小说。作者在创作时常把其他文体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故事加以改编后收入书中 ,其中尤以改编《聊斋志异》的为多 ,计有十处。它们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原封不动 ,只是把文言译成白话 ;基本照搬 ,个别人物、情节有所变动 ;情节基本相同 ,但变形更多 ;大梗概相似 ,具体描写出入较多  相似文献   

8.
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有着同源的关系,日本学者高崎正秀说过:“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自宗教上的仪式,最初的日本文学便是从祭祀仪式上发生的巫觋文学,作为咒术宗教而存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也注意到民间信仰对小说的影响,惜乎只是点到为止的“略论”。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也选择了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来研究文学,如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学论集》、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但正式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朱迪光先生的近著《民间信仰影响下的古典小说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鬼神信仰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民间因果报应鬼神观念与传统鬼魂信仰相融合,演绎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鬼神文化。人们通过祭祀先祖、祭拜鬼神祈求祛灾避祸、扬善除恶。鬼神作为独特的文学元素、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家表情达意的工具。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涉及到中国“鬼神”这一文学元素的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窦娥冤》《与妻书》《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共六篇。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现象,就是对湘西独特文化的文学呈现,这种文化呈现主要内容是湘西的民间信仰习俗,由此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叙事的独特性。首先,这种文学表达的文化基因显然与湘西古老的民间信仰文化体系完整性和神秘性是分不开的;其次,沈从文把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再次,沈从文开掘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叙事手法,来构建湘西文化的诗性特征;最后,这种民间信仰的诗化表达是沈从文对湘西文化进行文化反思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渊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闽都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丰富、完善、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包括:闽越文化、闽都学术、船政文化、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五个方面。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闽都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研究与传承闽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族群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出现和逐渐演化的产物的记载。民间故事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民俗文化背景中,具有立体性、多面性的特点,是一种特定的民俗符号,从它们身上可以找到当地民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通过对全州县庙头镇的八个村落的别名来源考察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4.
紫阳县在明、清时代曾有大批外省人因各种原因落户入住.客民的迁入造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了明、清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追溯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原因.上篇主要从歌词的相同或相似性上来分析论证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妈祖信俗在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失真的现象,借助旅游真实性理论从搜集参照文本、维护妈祖信俗品牌、培养原味导游队伍三方面阐述妈祖信俗真实表述的利好作为,同时提出"二元"看待妈祖信俗真实以及"前——后台"开发妈祖民俗文化旅游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民间“国”字号评选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间“国”字号评选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民俗文化和重视民俗文化的力量,把民俗文化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心理充分释放出来。民俗文化无论是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民俗控制的角度来分析,都是民间“国”字号评选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客家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极其普遍的。探讨客家社会的民间信仰问题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汉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种古老而又特别的民间信仰,研究汉帝信仰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认识客家社会和客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