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社记者要采访作家刘墉,刘会先问:你做什么栏目,打算做多大版面?如果是电视记者采访,刘也会先问:节目打算播多长时间?问完后,他会按照自己把握的时间接受采访,差不多时就会打住,并提醒采访者:我回答的内容已经超过你的需要了,内容已经够用了,可以停止了!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得罪记者吗?刘墉说,我的时间有限,采访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记者事先不做"功课",来了以后再慢  相似文献   

2.
有一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就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采访的过程,其实也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过程。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纯的主动——被动关系,不仅记者在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同时也在挑选记者,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根据记者的一言一行以及所提问题的质  相似文献   

3.
正采访不是简单的提问。一篇新闻报道通常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顺利地完成一次报道,就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记者获取采访对象配合、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是"提问",它强调了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个互动的过程。虽说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地位、工作、财富、知识的不同而形成不对等,但是真诚和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原因,记者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名人、名流,也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给一些"新手"造  相似文献   

4.
肖渊 《声屏世界》2011,(9):36-36
采访要深入细致。记者对要采访的内容事先要心中有数,弄不明白的要向采访对象问清楚,特别是涉及到科技方面更不能一知半解。如有的记者去采访养蜂方面的内容,由于养蜂知识缺乏,又不愿认真现学,  相似文献   

5.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记者要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对方话匣子,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就要讲究采访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记者首先应该是个好的“问”者。这话很有道理。记者采访,通常是以同采访对象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的。记者如何发问,是门很复杂的艺术,本文不拟  相似文献   

7.
李威 《新闻传播》2009,(6):100-100,10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也有一些年轻记者由于经验不足,虽然提了不少问题,对方仍弄不清你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记者每次都面临一个新的采访对象,业务熟练的记者常常因发问的巧妙得当,能迅速得到所需的材料、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思想。而缺乏经验的记者,就会问几句“为什么”就无词了,形成冷场,或者所提问题让采访对象不明确甚至反感,出现无语言的尴尬局面。要想采访成功,记者必须时常动脑筋,巧妙运用语言、思维、无声控等采访艺术,把握采访场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工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又通常离不开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谈话往往以“问”字当先。记者欲获准确、真实的新闻素材和事实,使采访得以成功,首先自己必须是高明的提问者。老记者海棱说过:“善于提问题、发问,这是新闻记者的一种采访艺术”。下面仅从问句的类型、提问的准则和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三个方面,谈点肤浅意见。问句类型记者首先必须充当问者。因为问先于记。那么,采访时提问使用的问句类型大致有哪些?问句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访前:寻找见面的"理由"采访对象拒绝记者的采访可以有种种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记者经常碰"软钉子"、吃"闭门羹",有时还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逐.究其原因,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寻找到面见对方的"理由"可能是主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的话充分表明了采访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是整个采访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成功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全面互动的过程。而心理因素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采访中的角色互动也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只有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采写出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好新闻。因  相似文献   

12.
采访工作万事开头难,"开头难"是指与采访对象刚接触、采访开始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更是如此."开头难"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采访一般会顺利很多,所以作为记者很有必要研究"开头难"问题.解决"开头难"问题主要是对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行为要有所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问上问下问行家朽木新闻离不开一个“问”字。无论记者,抑或编辑,乃至总编辑,莫不如是。这不仅仅体现在诸如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上。事实上,“问”。贯穿于整个采编过程的始终。一个好的记者、编辑、总编辑,不仅要对明显不了解、不清楚的新闻事实问个清楚,而且...  相似文献   

14.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学会提问应该是记者的天职.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靠"提问"吃饭的家伙,记者任何时候都要将"提问"作为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学精,学出专业水平.而一个好的提问,既要能够问到自己要问的问题,也要符合新闻采访的伦理道理规范,至少要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檀梅 《新闻实践》2008,(11):16-19
新闻访谈本是记者的工作状态,但是把访谈实录一并呈现于受众面前的时候,就变成了"双面镜":当聚光灯照在被采访对象的时候,向来隐匿于新闻背后的记者也同时展露在审视目光之下。记者能问什么,会问什么,除了问还会说什么——于是,新闻访谈向记者的功底提出了拷问和挑战。本刊约请资深媒体人士和有关学者,就新闻访谈的内涵和外延发表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新闻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严重时甚至出现过记者被打骂的暴力行为,相较而言,最常见的情况是被采访者以非暴力的形式拒绝或是不配合记者的采访。针对这种情况,记者需要掌握应对方法,本文即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技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初次接受采访,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戒备心理,对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表现出接纳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则表现为不配合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就需要记者巧妙地运用情感技巧,搭桥铺路,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寻找洽谈的有效突破口,以激发采访对象的倾诉意愿,使之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采访结果。那么,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情感技巧呢?  相似文献   

19.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