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和经济增长分解模型,将中国省区1985—2009年的劳均产出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并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利用相对趋同测试检验了它们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及人力资本积累均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则阻碍了地区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中国省际劳均产出差距明显扩大,其中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省际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积累对地区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不明显,而技术进步则对地区差距的扩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假定下,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估算了中国各省份在1978-2012年期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要素效率增长率以及希克斯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要素替代弹性介于0.716~2.752之间,但大部分省份的要素替代弹性略小于1,资本与劳动总体呈互补;平均而言,各省区劳动效率增长速度普遍大于资本效率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从趋势看,技术进步的资本使用偏向并不明显,因此技术进步偏向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4.
技术环境悖论认为技术同时是环境变化的起源和补救方式。中国工业加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工业繁荣,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在测算2007—2011年中国各地区超效率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技术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的生态效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资源环境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2)虽然整体上工业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仍未摆脱粗放特征,但东南沿海地区自主创新对生态效率已呈显著正效应;(3)整体上高技术行业对生态效率的正效应显著,但中西部地区仍应加快完善高技术行业以促进生态正效应显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检验方法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技术进步总体呈现资本偏向特征,即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本要素相对边际产出的提高,但近年来,技术进步呈劳动偏向的省份逐年增长;智能化与技术进步偏向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智能化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偏向劳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问题后,负向影响依然稳健;中介检验表明,智能化不仅通过影响要素效率引发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还通过缓解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引致技术进步的进一步劳动偏向。本文结论表明了智能化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善劳动收入分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4—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模型及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研发要素流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呈现整体上升态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集聚效应与路径依赖性;(2)RD人员流动、RD资本流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挤入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在RD人员流动与其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RD人员流动、RD资本流动均通过资源效率的改善进而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RD人员流动、RD资本流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对比在文化体制改革三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完全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而考察期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2)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试点涉及较多地区和单位的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中西部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技术环境悖论认为技术同时是环境变化的起源和补救方式,中国工业加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工业繁荣,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在测算2007-2011中国各地区超效率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技术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的生态效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资源环境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2)虽然整体上工业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仍未摆脱粗放特征,但东南沿海地区自主创新对生态效率已呈显著正效应;(3)整体上高技术行业对生态效率的正效应显著,但中西部地区仍应加快完善高技术行业以促进生态正效应显现。  相似文献   

9.
朱文超  方兆本  吴遵 《预测》2015,(2):71-75
在生产函数框架下,本文将多维校准分解方法和完全结构分解方法结合,首先计算了2002~2007年各类能源使用的价格替代效应和实际技术进步,随后对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量进行了分解。本文发现,在观察期内能源之间的要素替代表现为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石油是主要的被替代类能源。2002~2007年经济规模增长和资本强度提高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实际技术进步则是帮助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劳动力的实际技术进步和价格替代效应、能源的价格替代效应、以及终端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进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对于促进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平衡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种植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土地劳动替代和产出结构调整5种效应,以此探讨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在样本期内整体上经历了"扩大(2000—2003年)—缩小(2003—2009年)—再扩大(2009—2012年)—再缩小(2012—2016年)"的交替演进过程;②深入探究此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技术进步是第一阶段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随后,技术效率改善和产出结构优化共同推动了该差距逐步缩小;在随后4年中,产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导致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再次扩大;2012年之后,随着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土地劳动替代效应和产出结构效应促进了地区差距再次缩小。因此,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2010年之前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投入和产出结构调整则成为2012年后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鉴OECD《生产率测算手册》介绍的非参数方法,采用指数形式来表达科技进步变化,并使用2007至2017年期间有关数据测度了31个省市科技进步贡献指数,以此为基础汇总形成全国科技进步贡献指数。结果表明,2007年到2017年期间,中国科技进步率提高了8.2个百分点,达到了54.2%。这种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指标测算工作,为政府部门常年发布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数据提供了便利,也为进一步规范该指标测算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视角分析玉米产业节本增效途径。研究发现:2004-2018年玉米产业的生产率为降低趋势,主要是因为其技术进步率的降低导致生产率的损失。技术进步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机械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玉米产业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要素替代劳动力要素,但生物化学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效应并没有很显著。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表现为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物化学型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转变,这与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地理特征有关。研究价值:为玉米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和节本增效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我国区域玉米技术进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技人员收入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从科技人员收入分配依据等方面,对科技人员收入结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前科技人员收入结构存在收入分配依据重视职务职称等形式要件,轻视实际工作业绩,地区收入差距较大和科层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在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一些调整科技人员收入结构问题的规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机制中资本规模门槛与技术提升影响的动态视角,通过我国地区间、省际差距分析及OECD国家比较研究,运用三阶段DEA与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效率对我国1978~2014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本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资本投入不足及过度均限制了资本积累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进而从规模瓶颈到技术提升的增长机制转型具有必要性;(2)随着我国各省份资本积累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资本规模门槛效应的限制下实现地区间劳动生产率追赶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规模门槛和技术转型引起的省际劳动生产率差距分布呈现出M型动态演化趋势;(3)技术进步是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在资本积累高水平下实现稳定增长的原因。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跨越规模门槛的重要途径是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1998-2012年世界30个国家面板数据,考察了基础研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基础研究对一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差距的缩小和高技能劳动力比重的增加,均有助于提升基础研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基础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一国的TFP增长率,而且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基础研究对高收入国家和高知识产权保护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乔彬  张斌  王肖潇 《软科学》2016,(10):16-21
在空间经济学FC模型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完整过程出发,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影响要素空间流动的内在机制,发现二者与区域收入差距呈明显的倒"U"关系。利用中国省区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区域对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产业体系与生产方式发生着转变,对劳动力市场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基于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法(PSM-DID)的研究结论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而言可以提升1.4-1.7个百分点,且这一效果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出口参与行为抑制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私营企业强于非私营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积极影响最为突出。利用因果中介分析(CMA)模型的机制验证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以劳动增进效应为主,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我国在“人工智能革命”中的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刘利利  李蕾蕾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25-1636
本文利用66个代表性国家1996-2013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政府研发资助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具有国别差异。分区域的估计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收入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显著为正,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显著为负;高城市化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显著促进技术进步,但低城市化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没有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人口密集区政府研发资助的系数显著为正,而人口中等区和人口稀少区政府研发资助的系数均显著为负,且人口稀少区的系数高于人口中等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1978-2011年数据,采用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量、速度、结构、差额、比值、离散系数、贡献率等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苗珊珊 《科研管理》2019,40(9):85-95
突破传统经济学的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基于2000-2016年粮食产量、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等相关数据,采用技术进步福利效应模型从分配效应与产量效应视角实证分析粮食生产技术有偏演进的福利效应,探讨技术有偏演进---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农户福利变动这一链条的作用机制,试图揭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对不同主体福利变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从2000年的658.77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243.25亿元,但这种改善随时间推移达到拐点后呈逐渐递减趋势。经济剩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采用不同生产要素的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具有非均衡性,消费者与采用生化型技术的生产者获得了绝大多数剩余,采用机械型技术的生产者是遭受福利损失的主体。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差异使得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对三大主粮福利分配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