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尖音字就是精系齐撮字,读[ts-,ts‘-,s-];团音指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团字就是见系齐撮字,读[t(?)-,t(?)‘i、(?)-].近代语音的一大变化是北方话绝大部分地区尖团音混合而不再分.即在约十八世纪以前,不但齐撮呼的见溪群晓匣已经变了[t(?)-,t(?)‘-,(?)],连精清从心邪也变为[t(?)-,t(?)‘,(?)]了.不过见系齐撮舌根音的舌面化比精系齐撮舌尖音的舌面化要普遍得多,而精系舌尖音在北方的极少数地区还有保留,即这少数地区还有尖团音问题.在这些保留尖团音的方言中情况又有不同,一种是见系保持[k,k‘,x]精系保持[(?),(?)‘,s],如胶东半岛方言;一种是见系齐撮字已经变了[t(?)、t(?)‘,(?)]而精系齐撮字仍然保持[(?),(?)‘,s],如吴方言;还有的尖团音都各自变为一类,如晋东南阳城方言尖音是[t(?)-,t(?)‘-,(?)-],团音是[c-,c-‘,(?)‘-].l  相似文献   

2.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柳林方言中依据声调平仄分化为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平声大部分读为送气音,少数读为不送气音;仄声大部分读为不送气音,一部分读为送气音。这也是晋语吕梁片方言声母音变现象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3.
音变有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陇东方言表“现在”义的词语书写形式有六种类型:一庚、迎庚、而庚、壬庚、迎就、迎。这些说法都是“而今”或“如今”的音变造成的。考源方言词语,在搞清楚共时构造规律并联系演变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历时音变和语流音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清苑方言在语音层面上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两字组后字轻声词语的连读变调,变调分“非叠字后字轻声词语的连读变调”和“叠字后字轻声词语的连读变调”两类,且表现出不同的语音特点。变调的原因归结为三:不同声调的字在归属上落后于普通话的演变,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古音的痕迹;与调值的中和有关;“强势声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甘谷话中有一些特别的语音现象,表现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l]的一些字,甘谷话则读作[t揶][1],用音韵学概念描述,就是见母中的一些字,甘谷方言中读如来母。《说文解字》中以见母字作声符的一些字,也有属于来母的。汉代文字通假有见母和来母互通例。这表明,古音来母和见母或属同纽,或者可以描述为古音见母、来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7.
我近来常听到语言学会的一些会员讲,方言没有什么搞头,记下一些“热头”、“米线”、“包弹”之类的方言词有什么意思?知道江川人“J、Z”不分,云南人“en、eng”不分又有什么用处?甚至还有同志认为方言中不健康不纯洁的东西较多,有的不堪入耳,不堪入目,搞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越搞越没有兴趣,只有放弃了事。我对方言学没有深入的研究。对方言调查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班训  相似文献   

8.
"做""作"两个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探讨"做"作"两个常用字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历史文献、方言中的表现、现代汉语使用等方面的考察,勾画出这两个字的大致分别.从历史上看,"做"作"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其中,"作"早出,"做"是"作"的分别字;从方言上看,这两个字在大多数方言中的语音表现不同,"做"一般读zuo,"作"一般读zuo.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面看,两个字表现为不同的语体色彩,"做"为口语,"作"有书面语色彩.  相似文献   

9.
晋方言里的“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晋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入声。有的地区分阴入、阳入,有的地区只有一个人声。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圪读[k(?)?],在我们所考察的14个分阴入、阳入的县市里,圪读阴入的有平遥、寿阳、孝义、原平、沁县、陵川、武乡等7个点;圪读阳入的有太谷、文水:介休、汾西、长治等5个点;而清徐、临县则有时读阴入,有时读阳入,变读条件不明。  相似文献   

10.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那个班上有很多同学老爱把“哼”与“享”写错,特别是“hēng”字的“了”与“享”字的“子”混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后来我的启蒙老师李老师这样对我们讲:“没有了儿子就急得口里哼,有儿子就享福”,这样讲了之后,我们终于都改正过来了,而且再也没出过错。这句话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而言,是不值得提倡的,但从区别字形的效果看却不乏借鉴性。受李老师的启发,我也经常编写识字、辨字歌诀,帮助学生识好字,纠正错别字,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渭(第三铺乡)方言及周边武山、甘谷方言中,中古泥来疑影母在细音前有今读?声母的现象。在通渭(第三铺乡)方言中,泥母今读?声母的字最多;来母在细音前分三种情况:部分读?声母,部分读?声母,部分读l声母;疑影母只有少数字读?声母,其余基本读零声母。通渭周边的秦安郭嘉镇方言,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方言,甘谷县大像山镇方言、磐安镇方言与通渭(第三铺乡)方言读音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反映了共同的语音层次,差异性反映了不同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学校教育,还免不了凭考试成绩区分优劣,并据此进行“培优、转中、辅差”。这样“以分量材”的“因材施教”究竟如何?最近,笔者对这三类学生群体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发现——优中有忧人们常常称赞成绩优秀的学生智商高、能刻苦、会学习.殊不知,一些优秀学生恰恰是“问题孩子”,有不少方面着实令人忧虑。一是知识面窄。他们一般只重视考试学科而忽视非考试学科,只重视读有字的书而忽视读无字的书,因而有时显得“无知”。如某高中对新生入学进行摸底测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里的持续貌助词五花八门,面貌各异。普通话的“坐着”,厦门话说“坐在”,长沙话讲“坐达”,成都话称“坐到”,广州话是“坐住”……。这些情貌助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还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般的看法是,这些语法功能相同的助词未必有同一语源,并认为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的一个特点(袁家骅,1983,14)。近年来梅祖麟先生对汉语方言的情貌助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新见,特别是《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一文,搜罗宏富,旁征博引,深入论述了方言中的情貌助词与“着”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天水方言ts系音中存有一部分舌叶音.论证中不但列举了大量能支持这一观点的语音实例,而且还和语音学家对中古音有关声母的拟音作了对照,这或许会使论辩更富有说服力一些.另外,文中还详细归纳出此方言ts系中哪些字读舌叶音哪些字读舌尖后音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关中方言词语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词语。对此尚未有人予以重视。今笔者试就关中一些方言词语,略作考释。匍匐关中方音作[P′a24P′u]。《说文》卷9:“匍,手行也。从勹,甫声。”“匐,伏地也。从勹,畐声。”段玉裁注:“二篆可合用,可析言。”《释名·释姿容》:“匍匐,小儿时也。”意谓小儿未习步行之先,以手伏地而前。今关中方言即用此义,如言“碎(小)娃慢慢儿向前匍匐。”  相似文献   

16.
在欠发达地区,学生大多数来自乡下,英语基础较差,特别是初中到高中衔接问题造成两级分化现象,使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他们在语言,词汇以及基本语法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都不够,不少学生看着音标不会读单词,翻开课本不会朗读。因此,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消除“厌恶”的障碍;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对保证学习的质量至关重要。①用简单英语讲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上课之前,用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如:“Themanandthemonkey”“seventeen…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保山方言为例,从音韵学角度分析了保山方言发展过程中的音变、合音及音的裂化等。调查发现,由于受方言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样具有音变、合音和音的裂化现象;通过方言中特殊的音韵、音节并利用正迁移引导学生,可以有效克服英语习得过程中英语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安平崔氏家族成员的韵文用韵情况,可以归纳出东汉时期安平地区方音的几个不同于东汉主流通语的特征,包括鱼部主元音未高化而与侯部分立、幽部非三等字未同宵部发生合流,侯部三等字未并入幽部、脂微分立、阳部二等和部分三等未进入耕部等,并在此基础上为这些现象构拟了音值。进而可以发现汉代安平方言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方言,与同时期的其他方言相比保留了更多先秦时期汉语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围绕肥东方言常用合音词、合音词构成类型、合音词的音变类型、稳固程度以及使用群体的特点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肥东方言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读单词时,并不是把构成单词的各个音素分开来读;朗读句子或说话时,也不是把构成语句的各个词分开来念,而是连贯地读出来或说出来,这就形成了“语流”。在语流中,有的音由于受到与之邻接的某些音的影响而发生音变。 音变包括爆破清辅音的送气减弱、不完全爆破、辅音的同化和减音。本文主要谈谈初中英语教材中常见却又常被一些老师和学生所忽视的“爆破清辅音的送气减弱”及“辅音的同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