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大事。所谓西洋亦即婆罗洲以西的一切海洋,相当于现今的南洋和印度洋地区。此时的“西洋”表示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也就是说“西洋”与大西洋或欧美各国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郑和七下西洋的活动范围和时间间隔看 ,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下洋之目的也相应地存在阶段性 :前三次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即巩固帝位和联印抗蒙 ,其中巩固帝位又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踪迹建文 ,以去成祖心病 ;一是耀兵示富 ,促使万国来朝 ;后四次下西洋目的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和朝贡贸易 ,同时寻找麒麟 ,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最后指出这种变化 ,是由其国内外形势和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因为儒家文化讲究仁义、诚信、贵和,所以虽然当时明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大国,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却没有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因素,而非发展经贸;不但不可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劳民伤财,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从航海史的意义上看,郑和下西洋走的基本上是过去的老路,没有开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航线。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明王朝“我是老大…‘我家最阔”的排场,但这种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超豪华演出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5.
郭兰英 《考试周刊》2009,(21):220-221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统的一些说法有待于补充与完善。本文作者对史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看法进行了综述与梳理,表明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构思: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老师采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真实的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于是我就想,何不设计一个虚拟的展览馆,让学生“身入历史”,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基于这种想法,我把整堂课设计为带领学生参加“郑和下西洋”展览馆的形式,非常新颖。具体有四个展厅,如图。  相似文献   

7.
8.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到访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却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扬国威说。《明史·郑和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的随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也说:“永乐之初,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学者对于其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直到30年代初新的文物资料的发现,人们才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真相。在当时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文章中,金云铭先生的《郑和七下西洋年月考证》一文最具代表性,该文考证的各次时间点,至今依旧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本文根据当年金先生的思路,论述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间的考证过程,并对金先生这篇文章的学术地位和获得这一地位的原因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对福建人的海外迁移活动来说,郑和下西洋不仅加深了福建人对海外的了解和认识,并为他们向东南亚一带迁移创造良好的海外环境,为当时和之后的福建人进行海外迁移建立了必要的海外联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我们发现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中国海洋航海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通过对明代、清代的历史分析,我们发现明朝和清朝的最后时期具备了很多相似地方,但明清两朝在对外政策上却大相径庭。本文以郑和下西洋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差异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十五世纪初期我国明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中外农业的交流。通过人员互访,考察和研究,加深了对彼此农业生产情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颁历法、赠图书、言传身教、人员留居与先后移民去的华侨,向海外传播了中华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术;通过赏赐、赠送、朝贡、贸易和走私等途径,扩展了农产及其加工制品的国际间交流;通过相互引进丰富了彼此种植与养殖的农业植物、动物的种类和品种。这些对于中国与亚非诸国的贸易、农业和相关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明实录>中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夕有关造海船的记载、历史上福船在远洋航行和海战威力方面所居优势地位以及明初福建海防和造船业格局等诸方面分析,福船应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而与郑和同时为中官、且在洪熙、宣德中曾四次奉敕出使琉球的柴山亦称自己所乘福船型册封舟为"宝船".由此可以认为,同为福船的宝船与册封舟只是一物二名而已.因此,我们将较可信的静海寺残碑和<前闻记>下西洋题本摘要中有关郑和船只的记载,与明朝后期册封琉球使臣们所撰<使琉球录>中关于册封舟形制的详细描述相结合并加以研究,相信有助于人们对郑和宝船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传播,物质文化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郑和使团与海外进行的物质文化传播中,无论从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来看,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资都有一定的传播意义,传播目的明确,传播类型多样,传播范围广泛,实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专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大发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特别的规定性,是一个具有专属性的概念,地理大发现至少包括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和航海的另一个目的与结果是“开辟新的商业航路”这两个特别专属规定性条件。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航海活动都不能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内容和结果都不符合这两个专属规定性条件。因此,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与地理大发现无关的航海壮举,它没有也不可能拉开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郑和船队配置有数目众多、技术高超的医官医士;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传送了中华医药卫生的经验,对海外药用生物资源进行了长期的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将其中对我国有用的种类予以引进,经过检验、应用,扩展了我国中医药的种类,促进了海外药物的进口贸易与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丰富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的对比分析,侧重指出其各自不同的影响、地理意义、历史地位,并论证分析了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2005年5月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航海日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法定纪念日活动。中国设立此纪念日的初衷在于:纪念郑和下西洋;宣传、发扬海事工作:加快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