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以旷放词为代表的词作构筑了封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也勾勒了苏轼艺术化的人生。酒在苏轼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我们同时思考“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源于我们对理想美和现实关的双重呼唤。  相似文献   

3.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提倡“人生艺术化”、“人生情趣化”。朱光潜的散文观是“吐肚子直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情与理、思与言的统一及针对性强的特点。朱光潜的创作与学术活动始终围绕着“人生趣味化”而展开,创造出了人生化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苏轼晚年在岭海时期的困境中接受了陶渊明“固穷节”的思想,学习陶渊明,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进入了“天地精神境界”,获得了人生和文学的双丰收,构建了于背逆之境实现人生成功的理想的人格模式。陶渊明精神伴随苏轼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超然物外,闲适优游”和“胸无芥蒂,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即:“得吾心”于“庄子”和“不入时宜”。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所以他提倡人生艺术化,即要求人们过“本色的生活”;能充分领略生活的乐趣和富有情趣;同时具备真善美;并且不唯理智。在他看来,实现人生艺术化的方法主要有:要顺从自然,要“尽性”;要多活动、多读书;对实际的人生要有超脱的态度;要辩证地理解人生和现实的缺陷;要善于欣赏生活。朱光潜先生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淑世目的在于:拯救时弊,改造社会;为了打破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为了使人们过严肃而豁达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2.
女作家方方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能生活在苏轼那个时代,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嫁给他。提到苏轼时,方方如是说:“苏轼这样的人太了不起了,历经多少磨难,还是那么潇洒豁达,没有一点哀哀戚戚。人生的大悲哀在他笔下化成一股豪侠之风,令人荡气回肠。要把苏轼挖出来,文学史都要歪掉了。”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教育上,丰子恺以艺术普及作为“入门之道”,以“纯正之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二者共同引导大众走向审美的人生,首先迭致“器”的层面的生活美化即生活艺术化,进而实现“道”的层面的精神提升即人生艺术化。  相似文献   

14.
<正>“归”字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寻找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的意味。“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最终通过回归内心,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消弭于泰然之中,真正地与苦难人生握手言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摆脱了外在功名利禄、得失成败的束缚,回归人格的独立,重构诗意的人生。本文选取了苏轼在黄州期间先后写下的三首《定风波》,来品析苏轼词中“归”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蜚声中外、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文章着重探讨苏轼的人生理念特别是体现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人生观对他成就大业所起的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并指出积极入世是苏轼人生理念或人生观的基调。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致君尧舜”,尊主爱国;崇尚仁爱,关心民瘼;潜心著述,有益于世;热爱人生,乐观旷达。文章最后对苏轼积极入世理念的思想渊源作了较有深度的论析。  相似文献   

16.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台静农的散文概括起来有二大基本主题:一是关于人生的,一是关于艺术的。‘‘人生实难”,则需“人生艺术化”;而艺术的本真在于“抒情写志”,所以“艺术人生化”,也正是艺术本身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平淡”诗论,高度评价了陶渊明、柳宗元等人诗歌的平淡风格,阐述了“平淡”的审关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苏轼认为,“平淡”中蕴涵“至味”,而这种“至味”即是淡泊高远的人生趣味与境界,寻常生活中的平淡美。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其诗词作品中常借西施以写西湖、咏美人、抒胸臆。摹写西湖时,突出了西湖晴雨相宜、自然秀丽的景色;吟咏美人时,勾勒出美人不染尘俗、遗世独立的姿容;抒发胸臆时,借“西子”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人生幽思和生命感悟。苏轼的“西子”书写是深入理解其人其作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