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常进行武术骰练的人都知道,“劲”从拳术术语上讲称“拳劲”“爆发力”。所谓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走步,发拳等训练都是为发力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练习发力,确保有力可发,就必须要通过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训练,待有一定基础后,才能专门从事发力的练习。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把力发好是不容易的。意拳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性,要系统地按照意拳的训练方法训练。例如“站桩”既能培养浑元力又是拳术的基本功;“试力”就是把站桩所求出的力量,通过放大和移动进行强化,把力试出;“走步”是意拳的实战步法,要求身法、手法、步  相似文献   

2.
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集众家拳术之精华,创立了意拳。实践证明,意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优秀的现代实战拳术。 意拳可谓健身与技击双重并举,它的训练主要包括站桩、试力、走步、试声、发力、推手、散手等内容。 凡学习意拳者都要先从站桩开始。练习站桩应当明确三点:1.站桩应该掌握“意念”的运用;2.在意念的诱导下,统帅周身,自身各部建立“争力”,进而与外界建立“争力”;3.培养拳术力量(统称“浑元力”)。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通过意念诱导,…  相似文献   

3.
棍,是意拳使用器械进行格斗、实战的一门功法。拳谚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只讲究在实战中随机随势,应感而发。通过意拳站桩、试力等各项基本功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拳术的浑圆力后,就可以进行棍法的训练了。所以说意拳棍法的训练,其内涵的意念活动,身体各部的争力,完全与意拳的原则原理相同。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曾讲,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武术套路的起源及其在武术习练中的作用加以考证和分析,旨在理清武术套路在武术训练中的真正作用。结论为:武术套路的出现并非为了表演,也不是所谓的"花法";它是由单招发展而来,以此弥补单招练习变化和灵活性的不足;武术套路在清初时期开始和桩功结合,演变成"行步桩",这种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内家拳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过健身桩的锻炼,逐步对站桩中运用意念活动统帅周身有了一定的认识,下一步就要从事技击桩锻炼。技击桩是学习技击的基本功。它是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求取拳劲——“浑元力”。传统意义上讲,“浑元力”是指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求得“浑元力”的桩法叫技击桩。  相似文献   

6.
形意拳     
形意拳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播该系拳技。该拳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运动规律;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  相似文献   

7.
普通初中生巩志国的400米业余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桩拳”是峨眉黄林派拳系中的一个以练人盘为主、着重练习身法的基础套路。它属于内家拳范畴。干百年来辗转槲传,目前流传于四川成都地Ⅸ,足极具巴蜀特色的地方拳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仅有很少的人继承和掌握。为了挽救、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巴蜀武术文化遗产,使它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现将它整理,并附上图解,贡献给广大爱好巴蜀武术文化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8.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凌彦  谢永广 《武当》2004,(9):34-35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术是一项激烈对抗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作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但武术界所说的力,是指经过武术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武术界把未经训练前的力量叫本力。  相似文献   

10.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11.
刘骏涛 《精武》2005,(9):26-2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界各门派均有自已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增长功力的功法,陈氏太极拳十三桩是前辈所传陈式太极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规范拳架,同时对养生保健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从传统到现代,对于习练者水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从传统武术的“用意不用力”到现代竞技武术的“量化”追求,都是在对评价标准找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从武术评价的发展变化来看,表现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的拳意,是影响中国武术个性发展和评价习练水平的核心要素。从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入手,挖掘拳意形成的心理阶序过程和表达方式,找出拳意在评价中国武术习练水平中所呈现的核心要素,从而对武术习练水平的评价提供一种早已具备但未见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指出:中国武术的“意”文化特质,是由技术之意、哲理之意、艺术之意构成,其在评价体系中分别以“拳种”和“拳意”的语系形式为表达。拳意的呈现是习练者与经验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技术核心表达上,拳意呈现为知觉性,表达出一招制胜、点到为止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核心范畴里,拳意呈现为主动性,表达出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哲学素养;在文化核心阐释方面,拳意呈现为指向性,表达出含蓄化、陌生化的艺术形式。由此,拳意在外显与深层结构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造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3.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2):56-57
本期出场名:家意拳名家姚承荣、形意拳名家宋光华、八卦掌名家张全亮 北京顺义区读者王强问: 我初学意拳,是照看书学的,有一些问题想请教一下专家。 1.意拳为什么又叫太成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意拳站桩为什么能健身? 3.意拳训练有没有力量训练,比如打沙  相似文献   

14.
谢永广 《中华武术》2007,(10):60-62
1、扎实的基本功是意拳散手训练的有力保障练好散手,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意拳散手本身就是意拳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意拳的基本功在散手中的主要体现是发力。主要包括各种拳法、腿法、身法(身体瞬间的移动)及步法(脚蹬地时瞬间的用力)的发力。关于意拳散手各项基本功发力训练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  相似文献   

15.
翁信辉  文木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28-31,3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调查了英塘村蔡厝“青阳蔡氏族谱”和访谈了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成果及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会资料的基础上,就拳名及其内容实质、源流的各种说法用比较法、反证法、归纳法及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作了深入研究。结论:(1)五祖拳并非五种拳术的总称;五祖拳不是由五个和尚所传;五祖拳并非等同于过去的太祖拳;蔡玉明先生是五祖拳的创始人,而不只是“一代宗师”;(2)五祖拳学术上的命名可根据师承的不同,区分为“五祖××拳”,并根据历史习惯冠于“南少林”二个字,以示属于福建南派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修为.太乙五行拳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身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为一体,通过有步骤的练形、练意、练气、练功,达到化柔为刚,积柔成刚,以意领气,阴气归元,意气劲形,内外双修,强进功力,旨在筑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09,(2):I0002-I0002
黄满辉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乃黄飞鸿武艺四传弟子,是广东省及广州市武术协会会员、广州武术协会洪家拳会岑村武术醒狮训练基地总教练兼拳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8.
<正> 翻子拳技术特点及其训练1 翻子拳风格与特点翻子拳也称“八闪翻”“翻拳”是我国武术历史较为悠久的拳种。明代杰出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曾“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的论述。兴于明代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目前盛行全国各地。主要以河北、东北、甘肃、陕西等为主要代表。翻子拳的套路内容丰富,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19.
武术中的拳风与人格的关乐蕴涵着丰富的运动心理学思想,人品与人格的差异在练拳风格上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要通过选材、教育、心理学训练引导如何培养武术人才,形成自己好的拳风,良好的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发扬和光大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  相似文献   

20.
陈钰骅 《武当》2000,(11):8-9
笔者自幼痴迷武术,12岁时有幸师从武林泰斗万籁声老师及其他内家拳名家习练武术。三十余年来,笔者苦练不辍,自恃颇有成就。可是,遇身高力大者,仍不能敌。是自己功力不济?难道几十年就练不出好身手,问题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