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2.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3.
李正 《武当》2000,(12):39-40
众所周知,杨露禅曾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拳。后进京城人王府教拳。父子两代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使杨家拳名扬天下。而后经过班侯、健侯、少侯、澄甫的宏扬传播,使杨家拳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奠定了杨式太极拳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众名家、传人的发展创新下,又演变出吴、武、孙各式太极拳。目前流传较  相似文献   

4.
求实 《武当》2009,(4):15-16
前些时候,笔者看到了一位颇为知名的太极拳家写的两本书。书中谈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以及杨澄甫宗师传授的“两个”杨式太极拳架(大架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2,(11):34-36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再加以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改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使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6.
梁晓波 《武当》2014,(10):11-14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门派传承中一向认为,太极拳创自张真人(三丰),其源流如《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所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民国年间,唐豪先生提出“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者”。加上《自序》中说,“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以及对“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的解释,于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杨式太极拳对其源流的描述即称,“约1850年左右,第一位陈家沟陈氏拳械的外姓传人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辞别其师陈长兴,返回故乡永年设教。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进行论述。杨式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期与普及期,杨式太极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进行传承。研究希望能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中国传统文化能借着太极拳这一载体发扬得更加广大。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6,(5):2-15
接上式,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在左腿,左掌向下、向后落至左髋旁,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右脚跟着地,眼随身体转动向前平视(图13.1)。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6,(4):2-5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拇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 (图1)。 2.掌五指分开自然伸展,掌心微内含,虎口撑圆呈圆形,掌指要富有弹性(图2)。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图3)。  相似文献   

10.
5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是我的祖父崔毅士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依据传统杨式108式的套路所进行的精缩版。  相似文献   

11.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武术》2006,(4):5-14
预备式 动作1 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掌轻贴大腿外侧,两脚并拢,成并立步;头宜正直,下颏内收,口微开;精神集中;眼向前平视(图01)。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26年7月29日生,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 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现任山西省武 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国际杨 式太极拳协会会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 林百杰”。1985年开始出国授拳讲学,前后曾到新加 坡、法国、瑞典、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美国等 国。著有《中国太极名师精典·杨氏太极》《杨氏太 极拳、剑、刀》等,并录制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剑 刀教学录像带》。  相似文献   

16.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7.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6,(11):44-44
2006年9月17日,北京杨式太极拳传人崔仲三先生收徒仪式,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御珍坊隆重举行。原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毛新建、北京市武术院院长程春和等武术界领导,以及北京市各个拳种研究会的代表、武术名家应邀出席了收徒仪式。  相似文献   

19.
汪新华 《中华武术》2006,(11):29-29
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胡克禹 《武当》2013,(12):15-17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诸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则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