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一套调控教学秩序的办法,即使有一肚子“货色”,恐怕学生也不会买你的账。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应  相似文献   

2.
周贤 《现代教学》2011,(1):49-49
一、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活动都需要通过有意注意才能实现,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学生常常要学习那些不感兴趣但又必须要学的知识。此时,教师便可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师科学地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手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针以不同年龄的学生,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一堂课里的不同时段中灵活地引导、组织学生运用两种注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其受用一辈子。这样,教师就能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学生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注意规律给课堂注入“活水”,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规律,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规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7.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科学地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尽可能地加深注意的稳定程度。形象地呈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听课有动力、有方向。活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有效、有趣。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志范围和情感范围,而且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情趣、学习动机.记忆类型、思维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可分为两种类型: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它们各有其特有的规律、特征。在课堂教学上,要适当地运用各种注意规律进行教学,以引起学生的精神集中,吸引其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蕾 《语文天地》2011,(19):36-37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以及客观现实条件所创设的一种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上反应的、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和环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场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应遵循个体认识规律和群体认识规律,才能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个体认识规律即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其中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具体运用,不能套用一般的认识过程,也不能千篇一律。群体认识最大的特征是它的不平衡性。但如果采取相应对策,出可以实现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3.
在素质教育唱主调的今天,我们老师不再只是重视教学结果——分数,还应重视教学过程、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要受认知规律的制约。重视过程与方法,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周围某一特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有意注意是有自觉性的要达到某种预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无意注意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出任何努力,不由自主的注意。心理学认为客观事物对人脑的刺激程度及其本身的变化程度以及人本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需要及心理状况等是引起注意的条件。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采取不同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学上。  相似文献   

15.
杨芳 《文教资料》2011,(21):54-55
利用注意规律,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本文通过对注意规律理论的探讨,寻找将注意规律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注教学过程 注重教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位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有时听了名师的优秀课或看了名师的优秀教案后,总想按照这种优秀课的思路在自己班级实践一下,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如果只注意教师教授过程最优化,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就达不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很难成为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根据我的实践,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可简单地用附图表示。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设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认知需要 高中数学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主体行为,它受制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欲望。学习者只有在迫切的心理需要或者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才能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全神贯注地去建构对于新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并且学会在新情境中的应用。相反,如果对于某一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心理需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即使在教师的强调下。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化和创新,数学课堂更加注重教学效率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此达到给学生"减负增效"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能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地位,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代表社会并依据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来具体设计教学的目标、形式和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发现新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其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提高数学课堂中的效率就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遵循认知规律 优化学习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3个过程,即在行为上体现为"探索—研究—运用",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认知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果不重视认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行为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教师们都在积极探讨着以学生为本,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实践。为此我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此科的特点,尝试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