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  相似文献   

2.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竞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  相似文献   

3.
手高眼不低     
做编辑有年,我已习惯于用朱红毛笔涂改别人的稿件,为他人作嫁衣,并以此为乐事。但做编辑的同时,我亦做作者,写诗、写散文和随笔,写完寄给一些报刊去发表。亦编亦写,会使自己逐步地变得眼高手高,手高眼更高起来。曾有朋友说:编辑之写不好文章或不会写文章,这不重要,因为这无碍于他剪裁删削别人的稿子。但我却常作如是观:不会写文章的编辑,即使他再用心,却注定难成这一行之高手。因为不写文章的编辑看稿时多  相似文献   

4.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和读者常称报刊编辑为老师,其中自然有礼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编辑确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通讯员成长和进步的良师。一声“老师”,充满读者、通讯员对乐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尊敬和感激之情。前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谨防诱子》的短文寄给河南日报。诱子是指有些不规矩  相似文献   

7.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新闻单位应当大力加强记者(编辑)自身的道德修养。记者不仅要用“言”去教育人们,而且要用“行”来影响人们。一面开展宣传,要求别人讲道德,一面自己身体力行,发挥模范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新闻报道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宣传工作的声誉。有人说,记者主要是写,能写好就行了。是的,做一名优秀记者,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采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老人曾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作为编辑人员在审稿时则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稿”的习惯.坚持做审读笔记,起码有以下四点好处:一是有利于责任编辑写好初审意见书.常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审完稿后稍一拖延,有些印象就会淡忘,写初审意见时则会出现若明若暗之感,不重读原稿则很难做出中肯评价.如做有详细的审读笔记,即可唤起初审时的鲜明印象,为写好初审意见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些青年编辑在审读中懒于动笔,只凭自己初审后的整体印象写报告,签意  相似文献   

9.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0.
教学琐记     
教学琐记温济泽我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书,主要教的一门课是广播业务写作,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写广播稿。虽然当时连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但是我有十几年做广播编辑工作的经验。我就把它作为我的“一桶水”。我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为陕北台写的专稿,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社论等...  相似文献   

11.
在几年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做一个医学科普编辑必须具备“两栖”性:一是会编,二是能写,两者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里主要谈谈编辑自己动手写作对本职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年代受极左路线影响,编辑提笔写稿被视作“追逐名利”,“不务正业”。于是有个逻辑从天而降;凡写俯就必是为了稿费,必然是“摆错位置”,做不好本职工作,所谓“白天似猫,晚上象虎”一类蔑词流行一时,也的确吓怕了一批人。为写稿而在那个年代蒙受冤抑的编辑,数目可谓真真不小。这个认识论今天想起来也实属可笑,可毕竟曾是事实。编辑写稿应视作与一般人著书中立说有同样社会效益,白纸黑字印成书本,不管是什么人写的,都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这天经地义,实在是很平常的道理,可要真正沟通这个道理,也只有在“政通人和”的新时期才能办到。请看三中全会以来,万民开颜,搁笔辍写多年的老编辑重新提起了笔,发挥己之所长,为四化倾心尽力,纵情走笔行文。金性尧同志新注了《唐诗三百首》,又选编注了新  相似文献   

13.
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损伤人的感觉神经末梢,人生中浸透了酸甜苦辣的编辑的感觉神经也会因长期刺激而麻木。我做了20年的编辑,《中国编辑》的编辑组织"编辑的酸甜苦辣"大家谈活动要我写一篇短文,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5.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为知名作家编书立传不是新闻,知名作家为当代普通编辑立传出书是新闻,是在出版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新闻。青海作协副主席、散文家王立道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一问世,十几家报刊和广播电台纷纷作了报道,有的还发表了部分章节,说明大众传媒对这部专著的重视。一位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老朋友得到此书的当天才读了两章就急忙打来电话,问我看过了没有。他说内容实在感人,干编辑这一行的奉献精神和事迹外界知道得太少了,应当广为宣传介绍。 由谁来宣传介绍好呢?编辑写自己未尝不可,但不免有局限性,许多事情不便由自己说,看问题也往往不如旁观者清。由作家来写编辑,效果显然比编辑写自己好。编辑活动主要涉及作者及其作品,一部部作品从孕育到诞生,编辑起了多大作用,功过如何,作者最清楚。这部以黄伊为主轴的当代文学编辑家传记写得很成功,感人至深,读后得益良多。本书有三大特色给我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干那行,就要叫那行的苦。做了几天小报编辑,我不免又要叫几声苦了,小报小办,文章要小。而有些通讯员来稿却偏偏是长文章,小报编辑十分苦恼。一般通讯员来稿都是为大报写稿时,用复写纸为小报顺带一份,所以稿子往往偏长;或者也有专门为小报写的,但为大报写文章的习惯还没有改,文章还是很长很长的。这些稿子,通讯有三五千字,消息也有近千字的。小报编辑从若干来稿中好容易挑出一篇  相似文献   

19.
寻找历史的诗情──资深新闻编辑萧关鸿的《情 话》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开卷首篇,就是做书名的《情话》,讲的是刘海粟与夏伊乔的情爱沧桑。在卷一中有《刘海粟与徐悲鸿》、《巴金与他的编辑》、《寻找张爱玲》、《最后的苏青》诸篇,在当时媒体刊出时,就令人注目,所写之人其述之事富有新闻性。卷二的三篇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个人们关注的人物庄则栋,写得真实可信,准确无误。卷三写一个女人崇拜天才的心路历程,题日《痴情》,把主人公贝蒂娜写得活龙活现,在他浓重的笔触中见到了历史沧桑。全书插图和照片也选得别有新意。一…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