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在中学当语文老师的时候 , 曾有一 代个对语文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问我 :“老师 , 郊我发现有的辞典里不能查带左‘阝’和右‘阝’ 组的字 , 要分别到‘阜’部和‘邑’部里才能查到 , 这是怎么回事呀 ?” 了 完我说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 下 知节课我在班上讲,你和同学们一起听。”于是, 这在下节课上 , 我向同学们讲了如下知识 : 现我们平时俗称的左耳旁和右耳旁写出来 部是一样的 , 但其实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演变过 …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情况是这样的,在学生自己提出了“声音能不能在水中传播”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一会儿就有同学设计出“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碰撞,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这一方案。我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节课会很顺利的结束。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有…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说:“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水的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一学生马上说:从第三自然段可以看…  相似文献   

4.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到师范附小见习。除了在四(2)班听课,我还给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记得那节语文课刚下,我还没走出教室,五、六个学生就围到我身边对我说:“章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我自己明白,这节课上得不怎么样。于是,我很内疚地说:“不,我上得不好。”“章老师,你就是上得好嘛,你写的粉笔字多漂亮!”一个顽皮的学生大声地说着。哦,原来是这样。第二天吃过午饭,我早早地来到附小。一进四(2)班教室,只见学生都伏在桌上,写着什么。我就走到一个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旁边,问道:“游开荣,你在做作业吗?”“不是,我在练钢笔  相似文献   

6.
《“一元二次方程”课例 1》 ,用的教法可以说比较先进 ,既注意了让学生愉快地去学 ,又注意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练习得也比较多 ,师生、生生交流也不少 ,可以说这节课的教法确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是 ,最后学生的反映“只看课本 ,没有多少问题 ,经过老师提问题、指导、点拨 ,又觉得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这句话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说明了这节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这与这节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无关系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磋商 .一、教师语言功底…  相似文献   

7.
今天下午的一节写话课,我和学生做了一项“复印”的游戏,就是老师每做一个动作,便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并用笔“复印”下来。我感觉这节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首先,我从教室门口走上讲台,有位同学马上说:“老师从  相似文献   

8.
兰带娣 《成才之路》2011,(14):56-56
情境一: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美术课。课间时,我早早进了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几位学生见到我,高兴地围上来问:“老师,这节课我们画什么呀?”我说:“这节课我们接着画人物。”随后,有位学生说:“哎!又是画人。”一脸的无奈。看来前两节课的人物临摹已经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有了厌倦感。  相似文献   

9.
一日,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教微机课的刘老师来到我面前,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你们班上完微机课后,我发现有四台电脑鼠标里面的‘滚珠’不见了,请查一查是谁把这些小滚珠拿走了,以便及时归还。”当时我很震惊,带班3年来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为此我陷入了沉思。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周会课上我对全体学生说:“这次周会课,我们不讨论班级事务,大家共同探讨与电脑有关的问题,因为老师也正在学习电脑知识。”于是,我拿出一个鼠标,请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后,找出与平时所使用鼠标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学生没有发现异常,只有少数学生…  相似文献   

10.
〔说明〕这是高一的第一节作文讲评课。写作之前,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只是让学生读了教材上“如何写出人物个性”的短文,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很不错的,但“异口同声”现象却很明显,模式化、套路化、神圣化是其通病,所以,这节课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没有做泛泛的“评析”,而是通过对两篇习作的点评,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讲”多了些,学生的“说”少了些,因为有些问题是需要教师来廓清的。课后有学生说,原来作文课这么有意思,老师居然也写作文。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师:…  相似文献   

11.
陈老师提到的情况,可以说是《电磁铁》一课教学中,几乎每个课都会出现的情况,只是陈老师的“有位学生”向陈老师提出,陈老师又据此写了文章。因此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建议研究:1.用已知极性的磁铁的一极接近电磁铁,同电磁铁的任何一端都是相吸引。这个现象怎样解释,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一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韩艳红 《师道》2005,(9):30-31
那是一节我终生难忘的习作课。那节课我本来是要侧重引导学生观察的。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地观察到花的样子,我从校园里摘下了几朵颜色和姿态不同的小花带到教室里。花儿从我的讲台传到了孩子们的小手里。也许很多孩子从未这么细致地看过这些花,他们一边观察还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啊,原来花蕊是这样的……”“你看看这花瓣……”“嘿,有点像小草帽!”……孩子们异常兴奋。汇报交流的时候,有几个孩子用语言描摹那些小花,形容得美极了!我暗自得意这节课的成功。突然,有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小姑娘许鹿怯怯地举起了手,我向她点点头,把带有鼓励的目…  相似文献   

13.
我上常识课——认识干果和水果。这节课小朋友很感兴趣,看看摸摸,闻闻尝尝,还抢着举手提问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翻参考书,反复试教,心里满有把握。可上课时却有小朋友提出了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个小朋友问:“蚕豆是干果吗?”我想蚕豆和花生差不多,大概是干果,就回答说:是的。接着又有小朋友问:“芝麻是干果吗?”这我也吃不准呀!这些孩子怎么老是问我答不上的问题。事后,我翻了书才知道,蚕豆是粮食作物,芝麻是  相似文献   

14.
我教二年级语文。有一次,我教《借条和收条》一课,当我将课前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的本课“借、凭、联、店、册”等五个生字用小黑板挂出来,打算像平时一样教学生逐个认读的时候,下面却“乱”起来了。这个说:“店,合作商店的店,这字我认识的”;那个说:“联字是耳字旁加开关的关”;有个孩子干脆站起来,  相似文献   

15.
平时上课,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总是有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老师自然而然地请他们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学生说。在此过程中,老师不经意间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遇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尝试。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43小的分数有无穷多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稍停片刻,有6个学生举起了手。全班有44人,举手的太少了。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说:“看来这道题比较难,大家遇到了困难。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一个学生说:“我想先把这两个分…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然后说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17.
时间过得真快,新课又结束了,得准备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了.今天这节课教什么内容呢?我想了想,觉得学生对时间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那就复习“时、分、秒”吧,刚好喻老师那儿有现成的教具——钟面.上课铃声响了,我拿着教科书和钟面走进了二(2)班教室.课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单元里,你们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小组代表们纷纷发言,向大家汇报了时、分、秒的知识.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对学生未曾讲到或想到的地方作了一些补充.下一步该巩固练习了.我拿出准备好的钟面对大家说“: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来认一认每个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于是,我把那些画得非常精致的钟面教具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老师,我看不清.”还没等我贴完,下面就有几个小朋友在那里喊.“睁大眼睛看吧,我看得清.”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有点得意地说.“仔细看吧.”我也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几个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还有的学生用手指点着在那里数格子,我正准备点名回答时,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申老师,我有问题.”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们班的数学科代表曹云吉同学.爱提问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平时数学课上就经常有学生向我这样反映过,所以我并不在意地说了一...  相似文献   

18.
课堂实录这是《土壤》一课教学的第三课时。上节课,我虽然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收获,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一谈你的收获或体会吗?”  相似文献   

19.
韩庆玲 《新疆教育》2012,(22):106-106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计算教学很枯燥,计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我们班的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粗心造成的,问我有很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给他们的答案是:买本口算题卡练一练,提高计算的速度与熟练程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2011年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上刘万元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我认真观摩了这节近46分钟的录像课,看完这节课,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可以说是计算教学的一次美丽转身,变“枯燥”为“有趣”;变“难理解”为“直观感受”。  相似文献   

20.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谈起这个话题学生很是高兴。于是,我说:“每年的这一天你都过一次生日吗?赶快算算从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今年你已经有几个生日了?”在唤起他们每年都过一次生日的生活经验后,我投影出示:“小冬今年满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学生充满疑惑,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请你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低年级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却不足。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