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瞅”字现品质“望”中见精神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刘寿华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18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法庭上与家人见面时的两次眼神,一是“瞅了瞅”,二是“望了望”。仔细推敲这一“瞅”一“望”,更能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课。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准备: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李大钊照片,请学生简单介绍李大钊同志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十册第18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记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跟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作者通过各种方法刻画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风貌。正面写: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作正面描写,如在法庭上,“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自学,靠自己学”的教导,进行编自学提纲的尝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语文科的教学质量.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编自学提纲的尝试呢?为了搞好启发式教学,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做调查.学生反映说: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不具体,难的课文看不懂,易的课文没看头;课前缺乏预习,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结果是启而不发.学生反映的问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抓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指导要明确,要有具体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决定编写自学提纲,每一课教学之前,把这一课的自学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一学期来,高中一年级编了十五课自学提纲,占全期课文的百分之八十.高中二年级编了十一课,占全期的百分之七十四.编自学提纲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相似文献   

5.
吹风扇可以凉快,这是孩子们早已从生活中感知到的常识。吹风扇为什么凉快,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一点道理,“风把热气吹走了,就凉快吧?” 省编自然第二册教材《怎样才能凉快》的一课,从我省的实际提出更进一层认识的要求,即通过实验研究,让  相似文献   

6.
在教《飞夺泸定桥》(人教版第十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内容后,正准备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课内容。周同学一下子将手举起来说:“我认为敌人实在是太愚蠢了,他们要是事先就把泸定桥炸掉,不就完事了吗?”当即就有好几位学生表示附和。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二年级的一节说话课,很受启发。部编小语说话教材第三册第9课《小鸭子得救了》,是看图编故事说话(图意见教参)。让学生据图意展开想象,自己编故事的结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推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后设想出故事这样几种结局: 1.小猴把竹竿伸到坑里,让鸭咬住竹竿,小猴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讲读教学中间切人法,就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接触中心,从中心入手,再分层展开.如:小语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沪定桥》一课,全文是写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的经过,表现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从理解“飞”、“夺”指什么,直奔课文的第二、三段:“飞”指跟敌人抢时间,“夺”指夺天险.理解了这个含义后,再分层展开.第一步:为什么要跟敌人抢时间?怎样抢时间?讲读第二至五自然段.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军看准了抢在前面是战胜敌人的关键;2.我军也点起火把跟敌人赛跑;3.我军冒雨摸黑前进,抢先赶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第六册13课《二虎子》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可按下列提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自学。 (一)利用字典,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冀中、掩护、嘈杂、打量。 (二)读中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①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文中的主要人物。②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③按给出的段意将课文分成四段:A、日本兵冲进村里。区干部老王没地方躲藏;B、全村的人被敌人赶到场上;C、敌人让小孩认  相似文献   

10.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平时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中很少涉及的课,该课被编在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最后一课,且在知识上涉及该册除力学单元的所有课;该课还是那种没有实验,缺少操作的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想象推理,从而认识自然规律的课。这种课有较大的教学难度,搞不好就上成看图说话,或一问一答。那么,这样的课应该如何去落实“指导学生自行获  相似文献   

11.
形式新,学生对学习课文有兴趣.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和自己同课异构:别让优秀成为卓越的敌人评说周婷的课固然重要,不过,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从她的课例中领悟到的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一个名师如何让自己优秀,又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优秀是卓越的敌人。"说这话的是一位叫柯林斯的研究者。优秀怎么成了卓越的敌人?柯林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当讲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时,有个同学提问:“李大钊为什么不开枪呢?”是啊,事先,李大钊为了以防不测,特地从抽屉里取出那支闪亮的小手枪,带在身上。当凶恶的敌人拥上来,为什么不开枪呢? 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快在我脑子里出现了端倪,我便用下面的步骤,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反问:李大钊能开枪吗?(学生被问位了);接着,又从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一、从文章主旨部分入手 ,拓展教学扣住文章的主旨部分展开教学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部分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 ,将生死置之度外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句贯通全文 ,是表现李大钊精神的主线。这里我抓住“信心”一词展开教学。在理解“信心”一词的基础上 ,围绕“信心”一词让学生展开联想 ,如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邱少云……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胜利 ,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  相似文献   

15.
观点正确,说理明白,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言行,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然而,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贯彻《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育观点或说理不明白等现象。 一是教育内容层次不清。省编义务教育思品课新教材(一册)《我爱老师》和(二册)《听老师的话》这两课,虽都是尊师教育的内容,但前一课重点是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而后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听老师的话、按老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手段。然而,课堂表演的实效如何?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下面是笔者在听课中采撷的几个镜头,这几节课虽然运用了课堂表演的形式,但其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镜头一: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教师选择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段落让学生演课本剧。为了再现课文情境,教师让"李大钊"戴上礼帽,穿了一件成人上衣改制的灰布长袍,故意把头发弄得乱蓬蓬的。表演时,"李大钊"挺直身子,怒目圆睁,刚一出场,就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接着,"母亲""我""妹妹"出场,当扮演"我"的角色的同学刚喊完"爹"时,扮演"李大钊"的演员"扑哧"一声竟笑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教<飞夺泸定桥>(人教版第十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正准备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周同学一下子将手举起来说:"我认为敌人实在是太愚蠢了,他们要是事先就把泸定桥炸掉,不就完事了吗?"当即就有好几位学生表示附和.  相似文献   

18.
练习课是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以部编六年制第十一册《百分数的应用题》教学后安排的一节练习课为例,分析一下如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一、提示、设问阶段在学生自学课之前,一般说来,教师要作一点“提示”,即运用提示性的讲解,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指点自学的方法,或来一点生动有趣的“课引子”等等.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①给学生独立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作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则采用设问的方法,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教《最后一次讲演》,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①闻一多先生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②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那爱憎分明感情?③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④闻一多先生对  相似文献   

20.
在教《飞夺泸定桥》(人教版第十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正准备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周同学一下子将手举起来说:“我认为敌人实在是太愚蠢了,他们要是事先就把泸定桥炸掉,不就完事了吗?”当即就有好几位学生表示附和。周同学是班上思维较为活跃的一名学生,每每都有惊人的“反调”。我心中为之一动:这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看电影《大渡河》时曾经埋在心头的疙瘩吗?也一定是学生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呢?主意打定,我顿了顿,说:“是啊,这个敌人怎么没有想到呢?如果提前把桥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