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3.
井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超越了人工水源的本意,而被用来表达一种“居住”的意象,与建筑文化紧密结合。井的平面原型与文化意义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4.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蛇传》与《拉米亚》是东西方文学中以“蛇女”为原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两个文本所呈现出的“共相性”,透示出中西方作家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原型意象的深层结构里汲取灵源,重新显示人类深邃的心灵世界。迄至今日,这种原型意象与相关文本,仍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理深层,仍能作为一种原型主题重新激活人们某种生命意绪———这正是《拉米亚》与《白蛇传》这两个文本具有恒久的文化魅力的深层缘因。就创作主体而言,这种原型意象以及它的吸附泛化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框范了创作主体各自的审美旨趣、思维定势和心理结构。至于这两个文本的“互异性”,则呈示出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深刻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这两个文本看似相似的故事母体发生变异,从而为我们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跨国性的文学、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论"语象"     
语象是凭借着语言与表象的稳定的对应关系而呈现的直觉性的心理画面,可分为象形语象、指物语象、描述语象。纯粹的语象是语言与其约定的表象的二维构成物,它不表现自身之外的意义。意象却不同,它是语言、表象、意蕴的三维构成物,在语言和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精神原型和文化密码。意境又不同于意象,它是语言、表象、意蕴、境界的四维构成物。意象、意境都要以语象为基础,或者说,它们都要以语象这一“存在视象”作为自己的物质外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野草》里的“过客”意象和柳诗中的“渔翁”意象的特征和意义,指出前者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后者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本文还从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受佛文化影响等方面对两类意象进行了比较。“过客”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一是殉道精神,一是思辩哲学。“渔翁”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主要是把山水审美与宗教感悟结合了起表,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以西方异教文化为视角,通过对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的原型分析,揭示出作品中暗含的“伟大母亲”的原型意象。这一原型意象所体现的人与土地和谐共存的环境伦理观和母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具有十分重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10.
论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历史积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是中国诗歌亘古常新的母题,也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文学意象。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嬗变、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人的思想感情日趋深细,月亮原型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月亮”这一审美意象也就有着历史积淀性,它不仅继承月亮意象最初的特定情韵,同时在继承中又有新的发展和增殖。  相似文献   

11.
水,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恨又可爱的角色,是一种颇具创造活力的意象符号.本文试从文化原型这一角度探析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诗经》,其婚恋诗中大量的"水意象"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学意义及它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从而为我们进一步解读《诗经》中的作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3.
"乡愁"是辛弃疾作品的情感基石."恢复"则是他创作的直接动机.这构成了流溢于其作品中的浓重的"故土情结".文章从两个层面对此作了阐释.一、辛弃疾故土之作的丰厚内涵游移无限的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二、辛弃疾故土之作的典型特征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镜”意象展现出多元化象征意义。除了承袭“镜”的各种传统意象,在璀璨耀眼的唐诗中,更主要的是突出了“镜”的情感意象,而其情感意象的内涵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唐代女性对美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闺怨情思,二是男性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不满的感时咏怀。唐诗中“镜”意象所象征的情感追求,一方面反映出镜子对于诗人生活状况及其内心敏感细腻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唐诗中大量的“镜”意象也折射出唐代的经济与文化盛况。  相似文献   

15.
自汉以来,亲迎之礼何以“昏以为期”众说纷纭。大致说来有四种观点,它们都力图证明“昏以为期”在婚礼定制中的合理性,且都有自己立论的依据,但细研之,每种解释都不免有某种个案性和臆测性。本文作者注意到亲迎时间在文献记载中比较模糊,而在婚俗调查资料中则有较大的分歧。因而进一步分析爱情诗词中黄昏意象后,认为不管黄昏具有怎样的原型意义,幽期密约的情人选择的也许只是“日入群动静”这一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旅居海外 ,乡思日深。他们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 ,又新意叠出。现将品读他们的《乡愁》诗两首之偶得 ,不避卑陋 ,以飨读者。一、意境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都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 ,选取了借以寄托情怀的意象 ,表达游子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余诗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对应 ,把母子之思、夫妻之爱、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思乡之情巧妙地串连起来 ,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浓…  相似文献   

17.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鱼”和“莲”的意象,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其原型文化内涵由最初的生殖繁衍及婚恋演化成了物产的丰饶、生活的富裕等,后世展现的鱼、莲的丰饶、吉祥、喜庆等原型象征寓意正是远古生殖信仰的衍化及其意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蒋依宝 《湖南教育》2000,(15):50-51
众所周知 ,郑板桥画竹经历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对创作对象的意象积累 ;“胸中之竹”是将积累的意象重新组合、内化于心 ,做到胸有成竹 ;“手中之竹”是画家创造性思维的物化 ,注意形似 ,力求神似。这是画家成功的诀窍。笔者认为 ,小学生要学好几何初步知识 ,也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教师要从中设法引导 ,促成学生从“眼中之竹”过渡到“手中之竹”。一、帮助学生丰富“眼中之竹”学生的“眼中之竹”指的是空间观念 ,它是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及它们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培训与研究》2006,23(7):37-38,99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量词的教学问题,选取了在汉语工具书中注释相同实际用法却并不相同的名量词“道”和“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分析理论及原型理论对二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二词在计量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的异同,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本文认为,“道”、“条”虽然在词典中的释义一样,但用法并不相同,而这类现象大量存在,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0.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