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16):25
人际传播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交流活动。不同的人际传播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人们的使用偏好是什么?本刊在问卷星网站发布调查问卷,截至5月28日,共收到问卷84份,下为调查结果。1.您认为"面谈"这种人际传播方式的突出优点是什么?(多选)A.可通过语气、表情、手势等传递信息,高效90.48%B.面对面接触,更少谎言和托词32.14%C.及时反馈,沟通更充分79.76%  相似文献   

2.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4,(1):15
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的收视情况如何?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喜欢现代生活剧,反感翻拍剧和穿越剧。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喜欢喜剧性结尾,认为电视剧控制在40集以内比较妥当。盘点2013年12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瞭望》的《2013年中国发展报告》,优异报道是新华社的《莫让"乡愁"变"乡痛"》,优异评论是《中国青年报》的《2013年度人物我选"中纪委"》,优异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谁改变了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青年记者》2006,(7):15-17
当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在去年风靡全国时,许多人关注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的混合使用,比如,电视演播室中歌手支持者的方阵、手机短信的投票方式,都被视为大众传播对人际传播手段的引进。问题是,当大众传播引进人际传播时,它似乎增加了很多的煽情色彩,《超级女声》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新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人际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微博和微信是当下最热门的自媒体应用,它们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娱乐方式和交往手段,更是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传播。本文基于对微博和微信使用状况的考察,试图分析微博和微信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传播?对二者的改变又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5.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3,(4):23
新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引人关注。本刊调查显示,9成以上的调查参与者注意到了《新闻联播》的变化,并有近1成原来不看的调查参与者现在开始收看这一节目,6成以上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新闻联播》改版的最大亮点是加大了对民生问题的调查、监督报道。盘点1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央视《焦点访谈》的"百姓‘连连拍’"活动,优异报道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村医生存状况调查",优异评论是《中国青年报》的《比雾霾更让人窒息的是应对乏力》,"史上最严交规"成为热点网议,值得关注的传媒人物有赵喜、戴鹏、乐嘉、柴静等。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话直播节目是由广播电台在直播间设立专线电话,主持人、嘉宾主持节目,听众拨打专线电话参与节目,电话交流的内容即时直接播出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是借用了电话这种人际传播工具进行大众传播,使大众传播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功能,强化了其传真性、时效性、说服性功能,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7.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5,(10):28
公众对2015年央视春晚有什么感受?调查显示,观众最喜欢的节目前四名均为语言类节目,而近景魔术节目遭到冷遇,吉祥物动画形象、抢红包等新元素受到公众的支持,被调查者对今年春晚的总体评价处于正面。盘点3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澎湃新闻的“向德国学创新”专题,优异报道是《瞭望东方周刊》的《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优异评论是《新华每日电讯》的《“最执着委员”的执着要用改革来应答》,土地房产部门  相似文献   

8.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2,(7):21
本刊就媒体记者、编辑、主持人署名问题的调查显示,有67.8%的调查参与者此前不知道广电总局关于主持人实名制的规定。过半数的调查参与者认为今后各媒体(包括网络)的主持人、记者、编辑应该全面推行实名制,也有3成多的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盘点2月的传媒,《南方周末》的《将中国式"漂绿"监督到底》可算优异策划,央视《焦点访谈》的《打破钢锅问到底》可称优异报道,优异评论是《齐鲁晚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电视媒介特质,如传播方式、对生活的介入、人际传播特性和形成“虚拟社区”等方面入手,通过与同类栏目《超级女声》的对比,对央视品牌栏目《梦想中国》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视野     
, 《新闻实践》2012,(12):80
《新闻联播》将延续《你幸福吗》类型调查11月12日北京晨报报道: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即将在京举行。央视广告中心主任何海明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前透露2013年央视新的节目安排和变化。据了解,央视《新闻联播》将延续《你幸福吗?》这一类调查,并且增加《寻人启事》这样的板块。《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相似文献   

11.
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微信是由互动而引发的扩散传播,藉由人际传播的链条实现传者身份的变换,同时形成个体对个体传播的"微"渠道,但其传播效果是否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局限?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传统的集中传播方式渐渐地被分散,新兴的微信是否分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12.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成为网民的最大群体,其中人际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QQ、微博、人人网、飞信等即时或非即时的通信工具则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网络媒介。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带给了大学生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媒介的深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引发各方关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等概念被学者相继提出,并加以佐证。本文将以QQ这种人际传播的新形式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8月18日腾讯微信公众账号正式上线,随即,传统媒体纷纷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开始了对这一新媒体的尝试与探索。都市报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是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合较好的一类纸媒,其用户具有明显的"圈子"特征,这与微信的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建立的"强关系网络"和点对点人际交流平台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都市报微信公共账号的实践在新媒体实践中具有典型性。2013年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微信公共账号出炉,《钱江晚报》《扬子晚报》《掌上青岛》《潇湘晨报》《华西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华商  相似文献   

14.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3,(19):23
读者眼里的高考报道是怎样的?本刊调查显示:8成多的参与调查者关注媒体上的高考报道,他们认为今年高考报道的一大优点是不再炒作"高考状元"了,不足是模式化、无新意、过度关注高考成绩、过分注重受众的猎奇心理、报道的成功案例太功利等。盘点6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新民周刊》的《老大知道你是谁——"棱镜门"全揭秘》,  相似文献   

15.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传播方式,融合了书面文本、语音文本两类文本的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短信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在改变人类书写和交流习惯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群体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手机短信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本特点,以分析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感情交流等开始逐渐使用并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形成了区别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和以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为中介的大众传播的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即计算机中介传播系统(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CMC)。在众多CMC的表现形式中,电子游戏是对CMC传播特征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对CMC传播方式的特征进行分析,以电子游戏为例,对计算机作为主要传播平台和方式的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态势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其特殊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以来,电视媒体加大了观众的互动参与,这种互动参与,使电视媒体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互动参与的形态2002年,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经视新闻》中,首先推出电视新闻调查版块。每期新闻节目增加了一个新闻调查问题,请观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对调查问题发表意见。这或许是在浙江电视新闻中,出现比较早的一个互动参与传播模式。2004年,  相似文献   

18.
陈瑾 《新闻爱好者》2011,(2):157-158
本文以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的5W学说为理论依据,从传播空间的改变、人际传播过程的形成、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传播效果等方面来分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对吉卜赛音乐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大众传播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即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机构通过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传递讯息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笔者始终认为,大众传播是对社会影响最大、最广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由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传...  相似文献   

20.
沉重的思绪     
读完《远去的群落》、《笔墨碎片》和《如面谈》后的一个突出感觉是:沉重。读完《远去的群落》、《笔墨碎片》和《如面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