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有羌、匈奴、鲜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在此生活,他们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生活遗物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青海地方史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舞马活动考略方协邦青海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源于青藏高原的击鞠活动已为广大体育史学者所注目。但在青海历史上曾经兴起并轰动中原特别是南京和长安地区的舞马却鲜为人知。为此,本文拟对这种古代马术活动作一考证,使具有民族风情的古代文化呈现于世。所谓“舞马...  相似文献   

3.
东胡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长期活跃于我国东北及蒙古地区,并且一直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民族主体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对我国古代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我国的学术界对东胡族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近三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考古发现,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文章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东胡的研究进行概要与综述,以便使学术界能够更清晰地掌握东胡族系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4.
历来对古代青海地区开发研究的文章、论著多重研究两汉、唐、明清时期,由于隋享国三十余年,为日至短,隋代开发青海地区的研究欠系统和完整.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隋朝青海地区的行政建置、社会经济方面等详细阐述隋朝对青海地区的开发策略,并就其成效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羌人”作为青海的古代居民,是我们青海地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义试图就笔者所接触到的一些零星史料和在地方史教学中的点滴感想,发表一点肤浅的议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王朝,出现过许多"盛世".其中,以"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最为著名.这些"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了解古代盛世的形成和衰亡,能够使我们得到许多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变中国古代文学史数字化资源零散无序的状况,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便捷地共享国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有效地整合高校内外更多的教研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从2004年底,开始提出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的设想,力图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及传播工作,建立一个融合国内外各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开放的、立体的、共享的平台,尝试一种进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并探索与实践其作为进行互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模式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研究将青海地域文化纳入人文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旨在引导学生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大斗拔谷地处祁连山,为南北交通要冲,其谷南通青海北连甘肃河西走廊,地势险要,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其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河西战略防御的一处重要关隘.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青海划分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部干旱大区以及南部高寒大区三个综合自然地理单元。这三个大区的地理环境要素,无论是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还是土壤、生物等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在青海古代游牧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也为青海历史刻上了不同的印痕。  相似文献   

12.
羌族是世居青海的古老民族。羌族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汉中叶,由于中原势力进入青海,中原汉化对羌族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东汉末年,羌族化基本上与中原化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大量考古学证据、历史文献及相关学科已有成果,通过对青海史前三个传播阶段基本情况的梳理,标明此期青海的信息传播也以多样的形态在古羌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喧闹的鸟岛,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辽阔的天然牧场,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寺院加上久远迷人的神话传说,充满神奇梦幻般的色彩.盛大的祭海活动更是青海湖文化中最具有神秘色彩而又多元并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青海彩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开始至卡约文化历经四千多年的发展、流变,充分展示了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风貌。因此,彩陶成为了青海地域远古文化的显著标志,其数量冠诸远古文化之首。其中具有明显特征的能代表各文化类型的特色彩陶文物不断涌现,本文就各文化类型中的经典彩陶及其纹饰略作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贵德古城是青海“河湟三卫城”中仅留的遗存,是具有差异性的旅游资源.留存至今的古城墙、历代建筑、街巷空间及环境氛围,是古城真实性的载体.尊重、保护承载古城历史文化的客体,真实、完整地体现古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展示古城的历史风貌,延续古城生命,是贵德古城开发保护的核心和贵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至今仍然保存着先民的宗教仪式、仪轨,这种传承与沿袭下来的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等。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年都乎村的“於菟”舞音乐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原始祭祀乐舞中仪式音乐的本真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音乐底蕴。  相似文献   

19.
在青海柳湾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墓葬彩色陶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100多种类似于文字的符号。我们通过比较发现:这种文字与汉民族文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不属于同一种符号体系,但却可以在古羌后裔的纳西族东巴文以及普米族刻划符号中找到许多类似的特征,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从民族迁徙史以及语言文化的接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羌人中已经流行着一种记事符号。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丝绸之路形成的1600多年前,就有一条玉石之路沟通中国内地和欧亚大陆。丝绸之路青海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兴盛。隋唐以后仍经久不衰,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人类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