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2.
薛剑峰 《现代语文》2005,(5):104-105
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前人的学习经验,今天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须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加强对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学习与记忆,以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3.
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语教育开始重视语感的培养,到2000年人教社大纲的修订,2001年课程标准的制订,淡化语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强调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以形成良好语感,成了语界舆论的主流,回归传统“诵读”之风日盛。尤其是1998年6月“古诗诵读”工程的启动,  相似文献   

5.
6.
粟茂藏 《中学文科》2006,(12):59-60
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所谓的“死记硬背”诵读法曾一度遭到教育界的冷落与摒弃,然而,当我们经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实践后,终于发现诵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仍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年级学生的诵读教学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出诵读对培养学生语感、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从诵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累语知识的重要手段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诵读涵泳就是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和教育方法,历来倍受先人推崇。孔子对“诵诗”十分重视,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力倡熟读精思,将“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  相似文献   

9.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诵读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学习文言文要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来源于听和说。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话语形式的直觉感受与反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诵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根据诵读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绘声绘色的诵读教学,在诵读中领略言语的韵律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12.
13.
龚维勇 《学语文》2006,(4):23-23
古时语文教学强调诵读。蒙童入学,老师只是要求熟读、背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诵读一定量的文章后,老师才“开讲”。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经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他又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16.
在阅读教学上,《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朗读”、“朗诵”和“诵读”这三个概念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要求出声地读出来,而“诵读”似乎更侧重于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而诵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下面就如何实施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2007,(5):40-41
从古至今,诗文教学和“诵读”二字一直形影不离。2004年以来,在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相当影响的“少儿诵经”现象及其间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诗文诵读。本期“争鸣”试图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诵读背后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实践,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当代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教学,切实认识到诵读的优点,不断创新诵读教学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开展好诵读教学工作,以促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陈思 《现代语文》2010,(1):17-18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诵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它。”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是我国古代教学的精华所在,并为历代教学所重视。而目前我国在语文教学中重功利、轻积累,重结构分析、轻诵读体验,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对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重新审视,积极呼吁语文教学回归传统,加强诵读。以诵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正愈加受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文言文诵读教学日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以“音读”为基础,以“意读”为深入,以“情读”为关键,以“美读”为创新,极力开拓诗歌教改的新天地,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