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它揭示了学习书法的基本规律:平正——险绝——平正。  相似文献   

2.
正第十七讲正与奇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论述了书法学习中,平正与险绝在不同阶段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书法学习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与奇,不仅仅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即使在同一阶段,还要深入理解其辩证关系。潘天寿说:"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稟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又说:"以奇取胜者,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句子,他告诉学习书法者一个简单的道理:习书者不仅要以扎实的功底在“横平竖直”的习书道路上勤学苦练,更要以此为基础追求“险绝”,以锻造书艺的个性与创新,饱览书艺世界的无限风光。  相似文献   

4.
品读     
<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粗知规矩,到高深的艺术境界,中间有无数的阶梯。唐代孙过庭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做了绝妙的理论阐释。从学习进程来说,刚开始学书法应当学得“平正”之法,这个过程就是学规矩、明楷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释文: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118],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119]。"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120]。  相似文献   

6.
(一)
  学习书法,重在研究。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即:悟性、功力和知识。悟性是对书法灵魂的感悟。学习书法,一个人除了天生对书法有灵感之外,关键之处就是对书法真谛的感应。习书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世间万物都是机械地存在着。悟通之后,也就是人和书法能对话的时候。那么,看山就不是山了,是雄伟、威严的象征;看水也不是水了,是深沉,是力量,是大自然生命的流动。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两个“平正”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平正”是在悟通之前,后一个“平正”是在悟通之后,也就是书法要达到的至高境界。有了悟性,不下苦功也是练不好书法的。所说的书法“功力”,就是指按照古人的书写标准和规范进行书写的程度。不像古帖,不能和古人对话,线条质量上不去,章法、布局不讲究,其表现就是功力未达到。社会文化知识的支撑,是决定着一个人书法道路能否走远的重要方面。有时候所学的文化知识和从事的社会实践,不一定马上用得上,但它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应用,是不知不觉的一种自然补充。  相似文献   

7.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走到哪学到哪。的确,知识、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名士一生浪迹天涯,到处求学,由于视野开阔,博采 众长,终于在学问上有所建 树,甚至成为大家。 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的欧阳询,笔法劲险刻厉, 于平正之中见险绝,他独创 的“欧体”自成一家,对后世  相似文献   

8.
篆刻的材料从古至今经历了从硬到软的变化,现在普遍使用软石来刻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篆刻课上大多采用更软的材料学习篆刻,以便于学生学习.设计印稿是篆刻创作的核心,选用软材料有利于学生把精力用在关键步骤上.学生初学应该从平正风格入手,先临摹后创作.  相似文献   

9.
篆刻的材料从古至今经历了从硬到软的变化,现在普遍使用软石来刻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篆刻课上大多采用更软的材料学习篆刻,以便于学生学习。设计印稿是篆刻创作的核心,选用软材料有利于学生把精力用在关键步骤上。学生初学应该从平正风格入手,先临摹后创作。  相似文献   

10.
<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无可比拟的美感:或古朴或拙趣,或厚重或飘逸,或平正或险绝。在古往今来的教育领域中,写字教学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资料显示,凡是做事不够认真、心浮气躁、意志脆弱、语言粗野、行为不文明、为人不虚心、缺乏审美能力的学生,他的字往往是比较差的。所以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虽然不是绝对,但的确有几分道理。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艺林中,来楚生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唐云先生曰:来楚生先生书、画、篆刻无不精妙,而于书,篆、隶、正、草均熟中求生,刚健婀娜,平正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先生是中国艺坛上一位天才、一个奇人,他以艺术上的独创和特出贡献而被尊为一代宗师。齐白石不仅在绘画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矗立起一座篆刻艺术的高峰;他创作了无数超凡脱俗、大气磅礴的篆刻作品,开一代艺术新风,使篆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尤为可贵的是,他在篆刻艺术创作实践中还表现出了大胆求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的作品才成为篆刻艺术发展史中的又一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易靖 《江苏教育》2022,(93):53-56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综合体现在印章的章法美、篆法美、刀法美。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章法。章法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对带走之旁字的观察分析、对比欣赏、实践操作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平正匀落”“适当变化”的章法规律,明白和谐统一的章法原则。  相似文献   

14.
著名国画家齐自石老人有个雅号,叫做“三百石印富翁”。确实,先生的篆刻和他的国画一样,造诣很深,为祖国的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不过,齐白石初学篆刻时,因为不得要领,也十分苦恼。有一次,  相似文献   

15.
临摹汉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通过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学习汉印的章法,营造平衡稳定的印面;训练严谨的规矩,蒙养博大的气象;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临摹前应当有一些必要的刀法训练;最好是在临摹的阶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书印稿的训练;要重视形似,重视规矩与法度。临摹的对象选择平正工稳、清晰完整的汉印作品为好;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7,(5):46-50
梁潮的制篆艺术基于篆刻的"道与器"这种二元相对结构,形成了"心手工作"的二元分布观念和辩证思想。他善于学习与借鉴历代篆刻的名家名作,深入领悟篆刻文化的渊博内涵,传承和弘扬篆刻艺术的优良传统;谙悉制篆的门道与目标,善于把握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及形式意味的特征,对其他艺术要素所长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及风格。通过游刃于印材(主要是印面)的方寸之间,他不断拓展其独特的篆刻艺术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也称大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8.
正在晚清印坛,黄牧甫(1849-1908年)全面继承了皖浙二派的印学精髓,广收博约,将印外求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其创作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使其成为晚清印坛的执牛耳者,一代宗师。黄牧甫篆刻用刀犀利劲挺,章法化险为平,平中存奇,外形看似板正,而实则气象万千,波澜恣肆。邓尔雅评其章法为:"尤长于布白,方圆并用,牧甫相衡,参伍错综,变化不可方物"。每方精彩的印中都不乏作者的匠心,这种看似不经意,实则苦心经营的巧思匠心,在表面看来平正板滞的黄牧甫篆刻中更  相似文献   

19.
第92位顾客     
阪垣平正在厨房里忙碌着,新雇来的店员幛子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请他出去,说是外面有个奇怪的顾客。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黄士陵篆刻以双刀见长,工稳劲健。而实质上,并非完全如此。黄士陵篆刻中尚有以单刀刻就的作品,用刀迅猛有力,展现了他篆刻的另一面。下面,我们就分析若干黄氏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