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莲英 《科教文汇》2020,(11):51-52,70
将手机的移动学习功能有效引入高校思政课堂辅助教学,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课前、课中及课后的移动学习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进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乐趣和情趣,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系统,二者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在育人方向和任务上始终高度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和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社会使命。本文借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共性和差异,遵循育人目标,沿着问题走向,分析“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探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主体构建及空间拓展的乏力或逆向的偏差,为实现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给出有益建议,以期达成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整体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要保证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质量,准确把握线上教学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借鉴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教学效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张丽芳 《科教文汇》2023,(11):138-141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文章针对医学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思政课与专业课互融互促建设的指导原则,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出发,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设计与实践,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促进医学教育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霞 《科教文汇》2023,(21):44-47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重要的育人责任,对各学段学生在思想建设、价值塑造、品质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材也与时俱进,在教材内容、教材模块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拓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对思政课提出的改革创新要求,教材一体化建设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从教材内容、教材设计和教材实施主体等途径入手,探索解决各学段思政课教材衔接现存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思政课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与人本化的融合成为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自适应学习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提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画像关照学生个体差异,解决思政课大班授课人文关怀缺失问题;智能助教系统赋能教师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政...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的实效性关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和形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高职思政课应针对这些不足,在课前准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育人渠道等方面做出改革,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韩力慧  魏巍 《科教文汇》2023,(21):86-90
数字新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划时代变革,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已成为当今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本研究在“金课”“两性一度”标准的指导下,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深度融合,对“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思政元素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教学内容的重构突出了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多种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由“教”到“学”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公布,对各学段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既是一种深化,又是一种考验。一体化建设巧用“大思政课”,促使育人内容、育人场域、育人主体协同发展,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大思政课”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大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大体系、创新思政大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展工作大格局的方式,完善大中小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教师队伍培训、实践研学基地等,增强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衔接性,提高思政课的是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立足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高校应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其育人担当与责任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方向指引。因此,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使命,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政治觉悟与道德素养,将先进的思想文化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的时代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由王杨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研究》一书,借鉴了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史小娟 《科教文汇》2023,(1):103-106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强化思政学科价值支撑和巩固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举措。针对党史教育融入青年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把握党史教育的科学内涵、确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深化网络实践教学和提高思政教师党史育人能力等多种途径,增强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建设"金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应围绕"学生思维动起来""教师讲授活起来""理论内容实起来"以及"课堂氛围热起来"四个向度,着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姚雪晴 《科教文汇》2020,(12):135-136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而思政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该加快改革步伐。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三全育人”模式,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逐步形成思政课教育新局面。基于此,本文将简述“三全育人”的特征和贵州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现状,并提出了“三全育人”模式下贵州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杭远 《科教文汇》2024,(1):100-103
为践行立德树人与专业育人的宗旨,专业基础课水利工程概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的专业定位与工程特色,甄选典型工程案例和人物事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科研素质、人格修养和新时代水利精神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土石坝的工作条件”这一教学单元为例,选取典型土石坝工程案例和溃坝事件,精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实现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昊 《科教文汇》2023,(17):140-142
以“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课程为例,基于课程本质及授课规律等方面深度挖掘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从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以情景设定、热点启发等方式将思政素材有机融入课堂,充分发挥该课程蕴藏的新时代生态保护理念和思政育人作用,也为相关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杰 《科教文汇》2020,(7):40-41
建设“金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应围绕“学生思维动起来”“教师讲授活起来”“理论内容实起来”以及“课堂氛围热起来”四个向度,着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大数据、强算力、深度学习为鲜明特征的人工智能正加速对“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融合赋能。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下主体参与全员化、内容供给精准化、载体应用沉浸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提升了“大思政课”育人的力度、精度、深度和厚度。与此同时,西方错误思潮智能渗透、教育主体智能素养不足、教育内容供需矛盾突出、传统伦理关系解构重塑等现实挑战加大“大思政课”育人难度,消解“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因此,须从价值引领、队伍建设、技术变革、制度创新等路径入手,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春华 《大众科技》2021,23(3):119-120,126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已经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想状态也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巧妙地融入原有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作用,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0,(17)
中华体育精神蕴藏着丰富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等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和实现精神成人自觉,实现体育课精神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促进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的一盘棋工作格局中。本研究提出通过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全面融入教学设计、开发思政微课资源、纳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增加课程思政学习评价等教学途径来实现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完全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可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效。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成效,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而育人理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思政素养不高、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了专业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立德树人理念,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研究学习,提升课程育人能力等方面入手,培育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