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从文学发展史这一角度来探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主要以下面三个阶段来说明女性如何由客体变为主体:(一)古代文学中,女性主要以创作客体的身份出现在文坛上;(二)现代文学中,女性逐渐作为创作主体出现在文坛上;(三)当代文学中,女性站在创作主体的地位上来描写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民间信仰视角对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创作内容、题材、方法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传承演进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论析.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信仰意识,民众信仰的对象往往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民间信仰的特点直接影响古典小说创作过程中对非现实情节的采用.创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对象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天才,使其与民间信仰的原初形态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创作与思想的发展是同步的,思想性是其文学作品的精华,丁玲的文学创作可以说就是诉说她思想成长的一部历史.解放前丁玲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早期、前期、新生期和成熟期,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杰出作家的诞生、成长和成熟,看到了她由一个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直至成为一个执著坚强的革命者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7.
丁玲早期的创作显示着一种女性自我的困惑,而转向革命的认同,则成为克服自我困惑的重要途径.在这自我认同转向的背后,可以看到知识分子自我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莫言和陈忠实同为以乡土为创作背景的重要作家,二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经典农村女性形象。由女性形象的异同性可以反映出两位作家在女性观念中认知的异同性。本文将在比较视域下,对莫言陈忠实小说展现出的女性观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观念和女性创作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小说大家.其小说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表现了十九世纪初的中国都市风貌.这种特定的小说题材,不仅形成了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个性--长处与短处并存,而且反映了其世界观中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彼此消长.  相似文献   

10.
11.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成就.透过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现代小说流派旗手"白先勇的传统文化情结,还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悲剧意识、美学意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早期小说多取材于作者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以“年轻人水仙花的自我中心”的眼光关注人间万象,以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渲染荒诞内容,塑造了一个个孤独、痛苦、仿徨的“病态”青年形象,体现了当时年轻人“自我放逐”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无意识是20世纪现代文化中的经典术语,其内涵宽泛、复杂、含混.通过弗洛伊德和拉康的伟大探索,循着无意识的"移置"这一思路,来展示由于能指的滑动所带来的对无意识意义的逼近过程.首先介绍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及在文学批评中的滥觞与流弊.在此基础上,又阐释拉康语言学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和其本身的巨大影响.最后,把传统精神分析与语言学精神分析对于无意识的阐释加以比较,指出后者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丁玲1930年代从一个社会批评者向为大众服务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再到党的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多种客观上的阻碍与主观心理上的挫折,并且蕴含了许多不可言说的犹疑与彷徨。直到四十年代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前后,作者才最终克服她与革命的疏离,并最终"与人民结合",成为"党的知识分子"。丁玲的小说从侧面反映了这个转变的过程。这篇论文与西方的丁玲研究进行对话,分析她的创作从批判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认为它们不但反映了她意图征服她的异化意识的努力下带来的个人"主体性"的转变,也契合了对于文学的三种"理念"(或文学作为社会-文化机制)的变迁,其中包含着很多为历史所限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大冈升平在《母亲》这篇小说里塑造的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对母亲的忏悔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母亲》是大冈升平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通过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分析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小说创作从心理分析转向现实主义。其表现在:一、有异于西方现代派的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二、从唯美到功利的嬗变;三、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逐流。  相似文献   

17.
从"祭神"到"育人"--试论奥林匹克运动人本主义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功能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相比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在科学技术与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奥运会已由最初的一种单纯的宗教活动演变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性的现代运动。  相似文献   

18.
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本 ,但长期以来 ,“有形财产为妻 ,无形财产为妾”的思想余孽仍残留在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头脑中 ,然而 ,无数事实证明 :忽视无形财产等于忽视企业的生命 .而从法律角度入手 ,用有形的方式、方法、手段去经营、保护无形财产是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首先树立起来的一种观念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新文学对封建家庭的纲常伦理持一种激烈的否定态度,而“出走家庭”的娜拉也成为了风尚一时的文学典型。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由于缺乏动摇社会制度的力量,很快就陷入了僵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庭与个人的矛盾让位于家庭与抗战的矛盾,因此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需要重新肯定家庭的作用:“救亡”的叙事将对家庭的反抗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出走家庭”必须与“保卫国家”结合起来。在这套话语框架中,不再受到压迫的个体却仍然在家庭和抗战的之间顾此失彼。因此,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但需要超越五四式反抗的盲目和任性,同时需要对新的裂隙进行弥合。  相似文献   

20.
香港著名作家徐速是一位爱国的作家,他的创作体现了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在爱乡土爱民族文化传统和盼望国家现代化自由民主进步上,并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现代爱国主义的进步性精神,超越了传统的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困境,关键在于受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