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碎片化时代,智能手机、移动网络技术的完善及相关费用的下调刺激着手机用户对短视频需求量的激增。在短视频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有一个新动向值得被重视——倒置了传统宽屏格式宽高比的竖屏格式逐渐兴起,手机短视频正在步入竖屏时代。本文从竖屏格式的优势、争议及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三部分进行分析,认为竖屏格式能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佳观看体验,是短视频行业值得推进的新格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使竖屏模式更能满足手机用户的习惯及碎片化阅读和传播的需求,同时,竖屏模式的广告转化率也更高。随着竖屏在国内外视频网站的应用越来越火爆,以信息和内容为主的短视频开始向竖屏剧迭代,虽然竖屏不会完全取代横屏,但竖屏剧必将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普及,短视频媒介的美学特质与叙事潜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深入探索.基于手机竖屏画框的影像创作逐渐兴起,竖屏银幕微电影《替身》等竖屏微电影的成功使传统电影宽银幕影像受到挑战.竖屏影像在现实感、空间感、时间感方面具有"新"的美学特征,使影像美学出现"竖屏转向".同时,经由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影像文化生态,即在真实空间的回归中,通过口语叙述,产生了主体间的共鸣.本文在银幕画框发展历史中理解竖屏银幕,阐述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并探讨竖屏转向对传统影视的补偿与补救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成为视频播放的第一大终端,竖屏电视剧、竖屏纪录片、竖屏直播、竖屏微综艺等符合手机端观看习惯和交互体验的竖视频迅速兴起。因其执行难度低、时间跨度短、成本相对较小等特点,竖视频吸引了大量内容创作者。然而要真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防止“随看便被划走”,竖视频的制作需要打破传统的横屏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5.
王晨 《新闻战线》2020,(5):62-64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符合手机用户观看习惯的竖屏视频流行开来,主流媒体不但开发了以竖屏为呈现形式的视频新闻栏目,还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了一批现象级的竖屏短视频产品,让严肃的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使用手机浏览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观看传统电脑获取资讯的人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竖屏获得资讯,用户使用客户端的习惯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在推动竖屏时代的发展。今天为了实现手机便携式传播目的和效果,新兴的竖屏剧迎合受众观感,逐步从实验短视频一步步发展到日常观看的电视剧综艺电影等,竖屏影视剧运用新鲜的故事机制,结合沉浸式的传播方法,论证了新媒体的"沉浸感"与竖屏时代新的传播策略,加强视听交互性,而竖屏剧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电视剧及电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董军华 《传媒》2023,(9):41-43
移动媒体时代下,传统广电纷纷介入竖屏传播,推进竖屏内容的专业化制作。广电媒体的竖屏转向由多方因素协同促成: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和支持、媒介技术的革新升级、受众定位和消费场景的转变,以及轻体量的内容转型。竖屏传播机制下,媒体需要多维切入营造沉浸感:建立针对竖屏的制播流程,优化用户的操作空间和交互性,注重界面视觉美学的整体性,并打造系列化的竖屏内容矩阵。广电媒体要不断激发竖屏表达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传播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媒介赋权时代,竖屏微短剧凭借“爆点式”的情节设置迎合了青年“替代性满足”的心理。作为糅合了网络文学、短视频、横屏网剧等多种特征的短视频新兴形式,短剧颠覆了传统横屏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叙事风格。本文以快手小剧场竖屏微短剧为研究对象,分析竖屏微短剧情节设置特征,探究竖屏微短剧现象级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互动性和即时性强的移动互联网络已然全方位地覆盖了人们的视听生活,碎片化、即时化的信息变得更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内容的亟需、分众化市场的形成,竖屏微综艺应运而生。竖屏微综艺节目可分为访谈类、旅游类、生活类、音乐类、娱乐类等类型。竖屏微综艺节目具有体量“微”、灵活性强、传播效率高、制作成本低、潜在营销空间庞大等优势,但也存在管理混乱、专业人才短缺、节目特色不鲜明等不足。竖屏微综艺的发展应该重视前期用户数据挖掘,打造高质量内容,并将其当做IP进行品牌运营。  相似文献   

10.
快节奏发展的社会压缩了系统化阅读时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汲取知识的需求,不得不利用通勤、等候等碎片化时间来获取各类信息,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常见状态。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各类资讯,这也正适合了如今人们的阅读现状。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客户端的崛起,更催生了竖屏影像的碎片式浏览。竖屏与短视频的结合,满足了人们单手操作的简单需求,同时以其独特的审美效果,更强的交互性,更生活化的叙事,在碎片化阅读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如今,竖屏影像借助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的发展风口,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在未来,竖屏影像或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5):11-19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提速,人们的移动端媒介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竖屏视频应运而生并呈强劲的发展之势。各大流媒体平台的入局和业界实践数据都间接或直接体现了竖屏视频的媒介效果。那么为什么竖屏视频的效果如此突出?在哪些情况下竖屏视频的效果更佳?研究将以在场理论(Presence)为基础,论证竖屏视频能够产生在场感进而产生其他媒介效果的观点,并借鉴在场效应来构建起横竖屏视频媒介效果的多维指标体系。研究还将对横竖屏视频进行结构化分析,提出内容—功能—场景的分析框架,为比较横竖屏视频的长短之处提供参考,为5G时代的视频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媒介生产与消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依附于技术与智能手机而兴起的竖屏视频符合碎片化时代大众接收信息的需求,因其独特的构图与视觉体验,成为各大媒介平台竞争的新蓝海。针对竖屏视频的发展成因及其传播特性,分析因其传播特性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凭借简短化、可视化、碎片化的特征和适应移动设备的竖屏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2019年7月2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主播说联播》正式上线,创新使用竖屏模式使传统媒体年轻化、严肃报道幽默化、官方媒体亲民化,然而此种创新却在模式推广上遇到了难题。本文将探析《主播说联播》的特点,分析其在竖屏模式下遇到的困境,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竖视频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视听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表达样态。本文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下,阐述竖视频传播特征,分析竖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满足及遇到的发展瓶颈,并对这一新生传播样态的创新点进行总结,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董伟康 《视听》2022,(4):74-76
跨屏综艺的传播渠道既包含传统电视媒体,又包含短视频App、微博等非传统电视端、非网络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相较于电视传播端,短视频的媒介环境延伸了人们的触觉,扩展了用户交互节目内容的形式,使综艺节目的时空收看条件发生改变.从电视到短视频的媒介变化,体现出跨屏综艺的视觉内容从横屏转向竖屏.视觉呈现成为媒介环境的作用对象,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智能手机和5G技术的普及,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手机竖屏占据,这对以纸书为主要产品的传统出版社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竖屏时代综合利用媒体融合的生态,用最小的成本,最优的营销手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每个出版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视频行业普遍尚未盈利的现在,大多数视频网站已将发力重点布局于更有营销潜力的移动终端,而对移动领域的争夺也变相成为网络视频新一轮整合并购的始作俑者。目前,PPTV聚力(以下简称PPTV)已经在手机、PAD、PC、TV各端实现移动生活圈的服务,使移动视频成为用户个人标签以及信息门户,接下来将会在个性化高端体验方面进一步深化。移动智能终端作为第一屏,将成为今后用户视频消费的主体部分。而PPTV针对移动领域的专注效应,也使其先于行业占据移动终端的话语权,抢占多屏时代的这一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电视媒体面临竖屏传播的时代趋势,从美学、技术、终端、受众、收视习惯、哲学等方面,论证了竖屏时代来临的历史必然,呼吁倡导传统媒体积极行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热情拥抱竖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13,(4):111
随着中国媒体数字化进程的发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仅次于传统电视,并从之前的电视补充媒体逐渐发展为广告的主流投放媒体,视频已成为网民第一大网络服务选择。而内容版权上的精品化、自制项目的多元化呈现良好趋势,特别是手机视频成为增长最快的移动应用,使得视频网站在内容营销上有了更大的市场,目前爱奇艺移动客户端总用户数已达到1.12亿,在多屏时代将会创造更多无缝化的精彩视觉生活。  相似文献   

20.
继2022年总台"春晚"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直播收获上亿观看人数后,《新闻联播》入驻开通直播也收割了高人气.进军具有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等特点的微信视频号,是主流媒体在移动端传播的重要探索.本文从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探析微信视频号传播特点及其对主流媒体传播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