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啸宇  丛日东 《科教文汇》2023,(11):128-132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工具。建立与课程内容配套的思政案例库,有助于实现专业课讲授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文章介绍了基于OBE理念的新能源技术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路线,即通过思政目标制定、思政案例选择、教学各环节设计、教学反馈及改进等一系列流程,建立健全与新能源技术课程配套的思政案例库。思政案例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助力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理念,是推进思政课建设工程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从高校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耦合视域透视可以归纳出,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终端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协同功能。探索高校协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从学理层面梳理高校协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运行机理,从共管、共建、共享等方面建构机制,突出协同功能,明晰高校之位、高校之为,高校之本。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专业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经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与各国对外投资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具备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基础。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投资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例,从思政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考核评价确立以及思政教学保障等方面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由课程与思政组合而成的新概念,它的提出在新时代高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须从实践本体论来理解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前提基础在于实现课程思政学理化,形成课程思政理念与概念的普遍共识;保障举措在于实现课程思政制度化,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实施制度体系;目标追求在于全面并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培育并不断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以期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常态化。课程思政活动、高校、教师全面助力课程思政学理化、制度化与常态化的实现,课程思政学理化、制度化与常态化“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实践、实施与建设,系统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5.
秦思  刘秀霞 《科教文汇》2024,(4):138-14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使舞蹈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协同共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该文以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舞蹈课程重大意义为逻辑起点,纵向挖掘舞蹈课程教学中潜在的思政元素,找到思政元素与舞蹈课程的契合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舞蹈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鱼慧洋 《科教文汇》2020,(13):109-110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课程思政”视野下,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特点,从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思考,给出了具体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这项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工程图学是工科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之一,应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探讨其与工程图学的有效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公布,对各学段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既是一种深化,又是一种考验。一体化建设巧用“大思政课”,促使育人内容、育人场域、育人主体协同发展,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大思政课”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大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大体系、创新思政大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展工作大格局的方式,完善大中小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教师队伍培训、实践研学基地等,增强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衔接性,提高思政课的是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建设一流专业的现实需要。剖析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从专业发展的高度优化经济学课程体系、树立技能型职业观、强化普惠型就业能力训练、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结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探索开展“给水处理”课程“OBE+课程思政”建设。根据该课程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确定的课程目标,设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向和思政融入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建立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公共行政案例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价值、有效方法,通过提高重视程度,把握科学内涵;精心选择案例,建设好案例库;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而有效提高公共行政案例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肖瑞兰 《现代情报》2009,29(6):44-46,50
在网络信息时代,推进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的战略模式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调控管理组织与运行机制;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技术规范与标准;制定完善的服务章程等。文章就构建河南省区域性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框架体系在现状分析、方案设计、规范管理及有效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善春  谢政伟 《科教文汇》2023,(17):130-132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保障等体系。依托“课堂、宣传、文化”三个阵地、“红色研学实践、社会实践、体育艺术实践”三个平台和“专职思政队伍、兼职思政队伍、专业教师队伍”三支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全面落实,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今高等教育要探讨的重要问题。解析几何作为数学中的一门变量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全方位育人的导向下,该文主要探索大学解析几何中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素材,规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强调提高数学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5.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融入生命价值观、培养师生思政理念、成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改革专业课思政教学方法等措施,将思政育人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育人意识能力,增强了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升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连接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桥梁,如何利用课程思政建设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是当下值得探索的议题.由王昕晔、谢铮及宿哲骞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书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探索思政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  相似文献   

17.
孟君 《科教文汇》2023,(12):142-145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该文从管理会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了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管理会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展开简单探讨,而后对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希望可以为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层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北霞  陈玉红  牛忻 《科教文汇》2023,(19):145-148
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提高护生人文素养和思政政治站位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发掘,并基于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和情景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初步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德技并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现代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本科教育质量是一项重要指标,而课程是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体系、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健全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博胜  曹筱杨 《科教文汇》2023,(12):138-141
为了深入贯彻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基本要求,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新时代思政教育理论内涵分析西方经济学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在矛盾,进而围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渠道、提升思政素养等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