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4年4月过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一般会与"拉美文学爆炸""魔幻现实主义"及《百年孤独》联系在一起,对其首个出版物《枯枝败叶》涉笔不多;在探讨其师承影响时,又多仅指向卡夫卡、福克纳,而对予其创作技巧产生关键影响的伍尔夫鲜有提及。通过《枯枝败叶》和《达洛卫夫人》的对比,不难发现马尔克斯对伍尔夫的"多人称内心独白"、时间结构和"视见"理论等皆有因袭,但其过人之处,亦在于承袭之后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t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作品种类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所以妇女问题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在其小说中,除这一主题外,还充满了不断的形式探索和实验,努力将其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和谐与混乱的种种思考与多样的形式表达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达罗卫夫人》是伍尔夫第一部成功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贝内特对该小说人物和主题方面的批评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 ,反映了他小说观念上的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本文从现代小说美学的角度和该小说文本的实际出发 ,驳斥了贝内特的偏执观点 ,指出了伍尔夫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的特点 ,并充分肯定了她的小说创作在现代小说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形式展现了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时间的再现和空间的再现成为回忆与遗忘、并置与隔绝的载体。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动的方式再现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时空体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时空体叙事的线性结构,将看似凌乱的"生活切片"或"存在瞬间"梳理成紧密相连、互相对照的整体,使《达洛卫夫人》成为现代主义小说时空体叙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在创作后期,她摆脱了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及社会荣誉、头衔、地位等对作家精神的束缚,奉行“匿名”哲学,坚持“局外人”立场。在创作上积极转向大众,关注原始的天然之声;鼓励普通读者介入文学,努力弥合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李蕾 《文教资料》2011,(35):17-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伍尔夫的研究往往过多地集中于她小说的意识流技巧的展现,以及她小说中的女权主义特征。但同时,伍尔夫又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并最终于1941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贯穿伍尔夫整个生命历程的疯癫对其意识流的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的影响。本文以伍尔夫的疯癫为切入点,解析其疯癫影响下的意识流创作。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看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一间自己的房子》,追溯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渊源,指出了“一间自己的房子”与女性创作的关系:女性创作需要一间自己的房子,分析了女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这种压力成为伍尔夫写作《一间自己的房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查特曼的视角概念为理论依据,对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多重人物视角下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浅析不同人物视角下所潜藏的性别意识、阶级观念与价值形态上的差异与对立,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自身精神困境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于消解与融合二元对立以建立美好人类家园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李隋玉 《考试周刊》2015,(20):14-1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描绘了一战后伦敦社会表面繁华、实则衰败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社会成员精神状况的关注,集中表现在对于精神联结与博爱建立的关注上。本文借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对小说原文进行细读,从人物分析角度切入,分析赛普蒂默斯与医生们及与妻子雷西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一战后伦敦社会中博爱缺失的原因与表现,以及通过建立精神联结使博爱得以复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的作品几乎都涉及到伦敦这座城市,其呈现出来的伦敦文化符号我们可以从上流社会生活缩影、现代都市、建筑地标等方面进行解读。伍尔夫作品中伦敦文化符号的呈现,缘于她的伦敦想象,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伍尔夫的作品有着更为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的话题是作家在作品中探讨的经典话题之一,他们借助自己的作品表达不同的生死观。小说《达洛维夫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伍尔夫巧妙借用双线叙事结构,通过克莱丽莎和塞普蒂默斯两个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即只有通过死亡才能体会到生的希望,获得重生。本文试图从这两条线出发,探讨《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3.
生和死的瞬间——《达洛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传统文学过于注重物质生活的描绘 ,而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传达个体在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凭借娴熟的意识流技巧 ,通过人物对“生”与“死”瞬间的顿悟 ,揭示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诠释生命的意义 ,充满灵性与哲理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维吉尼亚·伍尔夫提倡只有心灵的感悟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这与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学说不谋而合。伍尔夫文学作品与伯格森哲学学说具有共同的现实基础,此外伍尔夫的艺术创作中鲜明地体现了伯格森的时间学说以及直觉主义认识论。因此,当结合伯格森直觉主义哲学学说去欣赏、解读伍尔夫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好地穿透表面现象,把握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女权主义的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给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点亮了一盏明灯。文中旨在追寻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内涵,探讨其思想对西方女权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角度从文本出发比较了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姐妹的成名作<简爱>与<呼啸山庄>.两部名著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伍尔夫认为后者更为成功一些,因为其中的感情更为强烈.伍尔夫以亲切的散文的形式,从宏观、总体的角度进行了文学评论比较,指出了两部小说的优点与缺点,很值得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进行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成功尝试,作家匠心独运地向我们展示了小说独特的魅力及其深刻内涵。文章通过探讨达洛维夫人的生活状况,指出其性格的两面性,并全面分析了达洛维夫人挣扎与妥协的痛苦一生。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现代叙事艺术的精要之处表现为多焦组合式的叙述结构、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以及功能层次的诗意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