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490名初中生(其中39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使用家庭环境问卷和自尊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家庭内社会资本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其家庭内社会资本最高;(3)家庭经济资本越高,流动儿童整体自尊水平越高;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外社会资本高的流动儿童,其成就自尊也越高;家庭外社会资本较高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自尊较高。  相似文献   

3.
汪义贵 《江苏教育》2022,(71):37-41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类,农村家庭资本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作为学校教师,可以通过与家庭间的合作,指导家长努力扩大经济资本,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物质基础;主动提升文化资本,积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文化底蕴;不断优化社会资本,筑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体现在教育资源、学业发展等方面,总的来说,包括经济条件与精神心理两大方面的困境,需要融合多方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多元模式的支持。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能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意义。文章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关注取向为切入点,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6.
吕妍 《华章》2007,(12):53-54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农民工子女主要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在这两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和充满亲情的环境,心理健康水平容易受到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其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因此,应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改进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缺失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有效介入的缺失,导致家长期望目标失效;农村家庭育子目标的错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品行失范;农村家庭教养角色的错位以及缺乏完整的家庭教养,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失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缺失问题,必须加快社会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加强父母双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使留守儿童家长获得更多的科学育子知识、育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上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突破,城市中涌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此衍生出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通过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流动更有利于家庭完整、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结论,据此提出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进家庭教育的建议,以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出留守或流动的两难抉择困境。  相似文献   

11.
借助教育人类学视角,结合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互动中,存在干预性教育行为、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和情境性教育三种主要实践模式,在每种模式互动中,都彰显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社会资本的局限、自我经历的复制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和其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受到社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农民工汇款对于输入地人民生活改善、婚姻、家庭稳定和子女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相关性研究的实证分析目前尚不多见。本文的研究表明,已婚农民工和未婚农民工带回家的钱数具有较大差异性。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说明已婚农民工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压力大。政府应从促进农民工就业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农民工人力资源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他们逐渐走向边缘化。其中,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边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有效化解流动儿童的边缘化,必然要优化家庭环境,以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流动儿童去边缘化与家庭环境优化的路径在于:培育亲子关系,丰富孩子的发展资源;及时转变角色,促使孩子心灵的回归;努力实施养成教育,完善孩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群体比较庞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途径,以高职院校志愿者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的形式,凝练了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贫困治理,有助于流入地城市自身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文章从教育券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角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贫困治理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以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As of the late 199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several policies to address educational issues among migrant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key education personnel in Beijing to explore the outcom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MCE) policies and the reasons for variation from policy design.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re is poorer equality in terms of education among migrant vs. local children than the government has reported. Migrant children are faced with numerous strict admission procedures for public school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not prioritised educational equality, despite professing to do so. The capability and motiv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are less adequate than might be expected. Using Honig’s model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utcomes of the MCE policies are a produ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cy design, participants and implementation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