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题目】“不!”历史的天空中曾经回荡过多少个这样理直气壮的声音。“不!”现实的土地上仍然传扬着多少个这样斩钉截铁的回答。于是,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于是,我们的心中会感悟到一个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些教学录像片,感觉自己也成了王老师的一名学生,心随着他一起动,情随着他一起洒,有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忘不了《鸬鹚》中那潇洒的“一抹”,忘不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令人震惊的“纹丝不动”,忘不了《荷花》中那个充满灵性的“冒”字……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他对《一夜的工作》中的“审阅”一词的教学,因为它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在我心中,在所有听课人的心中定格!它是一幅画,周总理孜孜不倦批阅文件的身影就在我们的眼前,周总理为新中国的发展,双眉紧锁,冥思苦想的样子,就在我们眼前!周总理“身”在批…  相似文献   

4.
<正>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远离世俗和纷争,让人流连忘返,此乃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我此刻尽情获取知识的殿堂——南雅校园。我们盘腿坐在草地上,老师则站在桃树下传道授业。讲到《桃花源记》时,这座大自然的教室让我们置身于真正的“桃花源”。在“桃花源”中上课,放松、舒畅、浪漫。这古老、巨大的桃树,也是我们游玩的天地,粗壮的树枝上挂着数十个秋千,我们便荡着秋千,感受春风的抚摸。  相似文献   

5.
王维诗中的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以擅长描写自然景色驰名的,作诗绘画都是行家的苏轼,看出了王维诗歌成就的奥妙所在,下了一段精彩的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段经常被后人引用的话,的确是很准确地概括了王维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名工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诗画全能的王维,用他那“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的语言,在我们眼前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  相似文献   

6.
说说武陵渔人自从去了桃花源,对此念念不忘,听说夏冬旅行社有组团“桃源一日游”,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成了桃花源的第一批旅客。中巴一颠一颠地开到了偏僻的野外,突然眼前的路变得宽了,从四车道一下子变成了十六车道,导游小姐举着小旗对大家说:“欢迎来到桃花源!捌门现在已经进入了景区。”  相似文献   

7.
八仙山观景     
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穿过长满荆棘的灌木丛,走过残砖断瓦的“土匪墙”……我们终于登上了八仙山顶。站在山巅,放眼洛阳盆地,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立刻呈现在眼前。你看,远处云雾迷蒙,似轻纱笼罩,连绵不断的山峦若隐若现,象一条条巨龙飞向天边,又恰如一幅万马奔腾的壮观图画。这些群山重重叠叠,犹如海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9.
瓜园小记     
好久没回故乡了,心中怪想念她的。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淡淡的月色中,南山静静矗立;山脚下,田里的庄稼显得格外茁壮;离山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西瓜地。地头,一只猎狗茸着耳朵警惕地站在那里……呵,这,就是我故乡夏天的夜景;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曾经在  相似文献   

10.
爬山     
秋天到了,紫金山的枫叶红了。我和徐楚乔、梁辰玥、邵霏玥以及各自的家长到风光秀丽的紫金山爬山。一开始,通往紫金山的小路上的人并不是很多,路也比较好走。走了一会儿,两条大路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选择了好走的一条。刚进山,我们便争先恐后地爬着,心中只想着怎样得第一。可是,越往上越难走,山坡上可以抓的东西越来越少,山坡也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正>陶渊明《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一草庐遮风避雨,有一庭院赏花种草,人们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田园梦。那里有粗布麻衣,火炉泥碗,生活平静而从容。高兴时饮酒醉,寂寞时游山海。我们把梦想活在了别人的诗里,可有人把梦想活成了现实。陶渊明四次出仕四次退隐,不恋名利,甘愿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田园诗篇。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的桃花源我们无法复制,可是,心中有田园,何处不是田园。1处樊笼有梦想有这样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12.
完美的破碎     
一日,我走进曾经在其中疯狂过的画室,学弟学妹们的作品一幅幅呈现在眼前。他们在进行静物素描,画的是一个素白色的花瓶,瓶中一枝鲜艳的红色玫瑰。那花,那花瓶在它们的笔下都显得那么形象、逼真,想到我们当时也曾因“笔下生辉”而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心中不禁涌上一丝骄傲之情。现在,他们的技术似乎已胜过我们,不禁浮出一丝微笑。画,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突然,一幅画出现在我面前,这是怎样的一道裂痕哪!深深地裂进花瓶中,与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14.
刘家宝 《学语文》2013,(3):48-49
感谢陶渊明.他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神秘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同样也感谢柳永,他在《望海潮》(见卷首)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一个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版的“桃花源”,带给我们的是另类的风情和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色彩的魅力     
古诗中的色彩描写具有神奇的魅力每当我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图画,心中惬意无比,顿生几多想法。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将桃花源作如此的描绘:与世隔绝的美好,青山绿水的环抱,远离硝烟的平静……诚然,桃花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去探访。面对一次次探访失败的现实,他们不得不把“桃花源”视作虚无缥缈之地,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只将它视为心中美好的一景。然而,细品其文,你是否又会对文中提出的“与世隔绝”产生疑惑呢?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文还提到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交往,连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也不知,至于魏晋…  相似文献   

17.
心中有美,一步一景;心中无美,十步亦枉然。 心中有美,路途中的汗水使眼前的美弥足珍贵;心中无美,艰辛越多,“代价”越大,抱怨愈多,惊世之美也将冷落于“就那回事”。  相似文献   

18.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19.
[题目] "不!"历史的天空中曾经回荡过多少个这样理直气壮的声音."不!"现实的土地上仍然传扬着多少个这样斩钉截铁的回答.于是,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于是,我们的心中会感悟到一个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迎来21世纪的曙光,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冲动——世间万物骤然间发生了变化,不久,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陌生的画面,一个崭新的地球。“丁冬、丁冬……”听见了吗?那是大森林里传出的欢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