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国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对穿什么颜色的袍服,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周朝时期,据专门记载此时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侯国纷争,国君的袍服也无法统一,当时的五霸也没有统一的袍服颜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这说明紫服并不是君王的专利。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古装电视剧十分火爆,其中有一些反映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人们的生活。那么,战国时期的古人都穿什么衣服呢?衣服的款式是什么样的?总体来说,那时古人穿的应该是深衣和袍服。这种衣服是上下分开裁剪,而后缝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深衣是单衣,而袍服里有丝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流行深衣,这也是不少电视剧中的常见款式。从史料记载中找答案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  相似文献   

3.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其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相似文献   

4.
指南针 指南针,指示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在战国时已有用天然磁铁矿琢磨成的指南针,称为"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韩非子·有度>,其著作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于磁石磨成的指南针已有了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5.
正在西方,紫色与王权的联系不可谓不深远。据说,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就十分迷恋这种色彩,她曾让手下把船帆、沙发等各种东西统统染成这个颜色。公元前48年,凯撒大帝来到埃及,凯撒在迷上艳后的时候,也迷上了这种颜色,并规定紫色为罗马皇室专用色。而在拜占庭帝国,紫色更是尊贵,统治者们穿紫色的长袍,签署法令时用紫色的墨水,他们甚至将宫殿修建成紫色,王室出生的孩子也被描述成"紫生"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2,(10):49-50
正"红得发紫"的由来"红得发紫"常用来形容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可为什么不说"红得发黑"?这恐怕与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很大关系。自隋代开始,隋炀帝就制定了法令,规定了官员品服和吏民衣着的颜色。《隋书.礼仪志》曰:"大业元年,炀帝诏牛弘、宇文恺等创造章服差等。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  相似文献   

7.
<礼记·中庸>记载:"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后来,人们用"执两用中"概括这一思想."执两"就是执持两端.<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两用中"可谓儒家"中庸"思想的"换言之",所针对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实际上,"执两"在科学等领域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与<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这两项监管政策出台,药品商品名的使用得以限制,药品营销由"一药多名"进入到"多药一名"时代,以什么作为药品营销品牌传播载体的重大课题已摆到众多药企面前.  相似文献   

9.
子兰 《知识窗》2004,(4):8-9
历史上某种颜色的受宠,往往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也和社会主流意识的喜忌有着直接关系.著名的"楚王好细腰",楚国判定美人的标准是"瘦";唐代"尚红",四品以下穿红袍,三品以上穿紫袍,俗称"红得发紫",是官吏升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请坐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当今社会亦然,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考虑他人、不知礼的孩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管子又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一词在我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究竟什么是知识产权,这种权利与传统的民事权利有什么区别,学界却莫衷一是.根据<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8)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上关于表演艺术家演出、录音和广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易牙烹子事君邀宠 春秋时期有个叫易牙(一名狄牙)的人,初为齐国宫廷的御厨.此人不安分职司,总想飞黄腾达出人头地.有一天,竖刁向齐桓公推荐易牙,说他烹调有术,所制菜肴鲜美可口.齐桓公听后,就问询易牙道:"寡人对鸟、兽、鱼、虫都吃腻了,只是未尝过人肉的鲜味,不知汝可烹出此味否?"齐桓公当时是没话逗话的一句戏语,哪知说此话者无心,听此话者却很留意,易牙便将此话牢记心头了.这易牙邀宠心切,苦于寻不到鲜人肉为炊,后来竟在自己幼小的儿子身上打主意.他想将自己的幼子杀之事君,别人是不会说三道四的.果然几天后的一次宫宴上,齐桓公大饱口福,尝到了鲜嫩的肉羹,且从未品过如此美味.食罢打着饱嗝,赞不绝口.后来一打听,始知这道菜竟是易牙三岁儿子的嫩肉所制,不免作呕一阵.虽然恶心,但齐桓公反而一思量,君王确实需要臣子忠诚献身,这易牙虽割断父子之情,却尽到了臣子之义,忠君胜过亲生骨肉,实在应该褒奖重用.于是,易牙由一名厨子一跃成为齐桓公身边的重臣.此后他握有实权,纠合奸党干政,致使齐国发生多次内乱而衰败,最后"国倾".  相似文献   

13.
徐传宏 《知识窗》2002,(6):50-50
释疑篇 问:我国哪些地区出产杏子? 答:杏,原产我国,栽培历史至少有3000年.公元前685年问世的<管子>一书中就记载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稍后的<山海经>也有"灵山之下,其木多杏"的记述.<礼记>中所列可供食用的14种果品,其中就有杏.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古籍上就有"避雷室"的记载.据唐代王睿的<穀子>记载,我国汉代就有人提出,把瓦做成鱼尾形状,放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火灾.  相似文献   

15.
赵健 《知识窗》2002,(6):26
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内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培养菊花的历史已经很久很久了,早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90多年前)我国的古书“礼记”上,就有了关于菊花的记载。最早野生的菊花是产在现今的陕西泾渭平原一带,颜色多是黄色的。那时候一般人多重视菊花的药用价值,认为久服菊花可以使身体健康长寿,不很重视它的观赏价值。菊花是天然杂交的植物,以后由于栽培技术不断的进步,爱好和栽培菊花的人越来越多,菊花的品种、花型的变态也越来越丰富。到南宋末年,菊花的品种已达到了100种左右,明朝末年增加到249种;现在我国菊花的品种就有1,000种左右之多,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观赏花卉。现在菊花从花色上看:有黄、白、红、紫、绿、赭等颜色。有的花有两个颜色,正面和背面的颜色不一样。还  相似文献   

17.
1963年,一位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相似文献   

18.
故事: 寒假还没开始,林露就独自去书店买回一堆课外书籍搬回自己的小屋.什么<昆虫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爱的教育>……对了,她甚至还把平时订阅的<科学大众·中学生>杂志一起堆放到书桌上呢.  相似文献   

19.
"幽默"探源     
江舟 《知识窗》2005,(9):53
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幽默"是一个外来语,英文写作humour,其义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幽默"一词就已见诸文人所作的辞赋中,如<楚辞·九章·怀沙>中即有"朐兮杳杳,孔静幽默"一语.不过,此处"幽默"与现代的幽默意义并不相同,而是"沉静无声"之义.  相似文献   

20.
"男女分班"以前折腾过好多次了,也没见折腾出什么名堂来.刚开学,重庆复旦中学又搞这一招了(见<新京报>9月4日),而且连一条像样的理由都找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