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北疆的准噶尔及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体现主权的确立和维护新疆社会的安定,开始对新疆实施"军府治理"和"建省治理"。同时,为了解决征税、发饷和进一步发展新疆地方的商品经济,清政府开  相似文献   

2.
有关准噶尔部人民在肃州等地的贸易史料,本刊曾发过乾隆八至十五年的一部分。现从军机处录副奏折申又选出乾隆元年至十一年的部分史料,主要反映准部人在例贡之年,携带马牛羊及皮革等货物,到肃州、哈密等地交易的情况,对研究清中叶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人民联系及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准噶尔叛乱平定以后,新疆与内地的贸易经济往来日趋繁荣。其对内地的丝绸、布匹、磁器、茶叶等商品的需要大为增加。这组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案中选出的丝绸布匹贸易史料,主要反映了乾隆二十八年至五十一年间,清政府组织各处织造备办乌鲁木齐、伊犁、乌什、永宁及叶尔羌所属地区等处所需丝绸等项数量、实行专卖等情形。可供研究清中叶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情况参考。  相似文献   

4.
铜元作为银元之辅币,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铜元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开铸后,地方各省遂仿行铸,至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已有17个省22个钱局铸造或试铸铜元,其面值有一文、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几种。铜元发行初始,余利甚大,其价值大大超出币面价格。由于利益驱使,地方督抚竞相多铸争销,加之不少地方出现私铸、减重现象,至使铜元"铸造日多,行销日滞,法价已不可保"。由于供大于求,铜元急剧贬值造成币制紊乱,通货膨胀,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矛盾尖锐。为挽回利权,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奏定整理圜法章程,决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地方统为造币分厂,并裁停归并部分钱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光绪三十二年七月,财政处会奏整顿铜币,整合各省造币厂,清廷钦命邮传部尚书陈璧到各省考察铜币铸行情形。现刊布的这组史料,是陈璧历经7个月的考察后,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给朝廷的奏报。其中将酌留之河南、湖北、江宁、广东、福建、直隶、四川钱局及裁并之江苏清江、苏州、安徽、山东、江西、浙江、湖南钱局,从设厂开铸至考察之日止各钱局地址、厂房设备规模、机器成本、余利出入款目及物料数目等均作了详细精确之统计(惟吉林、奉天、广西未在内),并酌拟各省造币分厂划一章程十六条,是研究晚清货币史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清代,白银是主要货币之一,清政府的收入、支出、储备绝大部分使用白银。由于我国白银流通历代相沿,都由民间自由熔铸银锭,不像铜钱熔铸由国家统一管理,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砝颇有差异,造成了许多复杂问题。而白银流通中的混乱情况,既使官吏役胥有机可趁,苛剥百姓,也给清政府严密财政制度带来一些困难。本专题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反映了乾隆朝因白银成色不一给清政府财政收支储备造成的问题,现予刊市,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咸丰初年,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江中下游一带重要城镇,云南铜矿因水陆交通被太平军阻断,无法正常运京,户、工两部铸币原料奇缺。由于战争,清政府糜费巨大,而地方各项赋税收入锐减,国库度支告匮。为解决庞大的军饷及京师百官之俸饷,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年)采取发行纸币(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及铸造高值大钱(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等措施,以"虚钱"代替"实钱",然仍难应付巨额开支,遂于咸丰四年筹议在京师鼓铸铁钱,以补制钱之不足。有关京师行铸铁钱之情形,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往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史料,其中反映咸丰四年至九年间,北京地方筹铸、开铸、增铸、行使、减铸及停铸铁钱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形,现予刊布,可供研究晚清货币史及北京金融史参考。  相似文献   

7.
康、雍以来,准噶尔部少数头人经常煽动西北各少数民族进行反对清政府的叛乱活动,清廷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西北边陲的安定,雍正七年三月派出西北两路大军出师征讨准噶尔,对噶尔丹策零的分裂活动予以有力打击.  相似文献   

8.
荒政是指政府救济饥荒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荒政文书是对荒政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公文的总称.《赈纪》由清代方观承编纂,是一本以公文直录的方式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至九年(1744年)天津、直隶旱灾救灾全过程的官方文书汇编.通过对《赈纪》中荒政文书的梳理,发现乾隆八年至九年直隶、天津旱灾中清政府反应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频繁使用了“奏折”这一文种,大大缩短了文书处理时间.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救荒机构和人员,而是形成了以皇帝为总领、总督为指挥,户部负责筹划组织、地方巡抚主持大局、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的救灾组织体系,公文流转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9.
试析乾隆时期的私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武帝元鼎四年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收归国有始,“民”与“官”围绕币权展开的斗争便从未止息,私铸钱文,成为历代违法之大禁。有清一代亦不例外,虽制以严刑峻法,而私铸之案却不时而发,它影响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乾隆朝是清代经济发展的颠峰。在这一时期里,清廷对铸币的规制持慎重态度,除乾隆十一年湖北因鼓铸铜铅不足,一时改铸八分小钱外,制钱的法定重量一直是一钱二分。  相似文献   

10.
陈琛 《大观周刊》2012,(47):25-25,22
1909年是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革命暗潮涌动、改革风生水起。清政府组织成立国会、资政院,准许地方咨议局召开;新型学堂逐渐走上正轨,学制和教学内容日益完善等。各种改革活动积极进行而且逐渐深入化、细节化,本文尝试从学堂女学生学服的改革奏折《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上简要分析清政府的改革意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生齿日繁,灾害频仍,乾隆时期,粮食问题十分突出,甚至连沿海产粮地区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和抗御自然灾害,清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止大米出口、禁止跴曲烧锅、禁止奸牙商人放青囤积;鼓励外洋贩米来华、鼓励粮食流通买卖、开仓平粜、运丰补欠等。这些措施,对安定当时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出有关江浙,福建、河南及山陕等地米粮买卖转运等情况的史料,供研究清中叶粮食产供销情况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专题史料,系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出。其主要内容是乾隆八至十五年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在肃州(今甘肃酒泉)、东科尔(今青海湟源县)等地进行贸易的活动情况。当时蒙族人民以新疆的马驼、牛羊、皮张等物资,换取银两及内地所产之丝绸、针线、羖绒、茶叶、大黄等生活用品。这些贸易活动,对研究清代蒙古等族人民与内地人民的关系,研究清代的民族政策等,均有一定价值。至于清统治者对各民族的歧视、压迫和污蔑,历史早有定论,故不赘评。  相似文献   

13.
乾隆时期,清政府大力整饬江河大湖危险处所设置的救生船只,不仅依据不同情况增设、改修或裁汰救生船只,而且准予各地动支公项银两用于救生船只的维护及水手工食等,使得这一时期救生船只在数量、船式、水手人数等方面迅速完善扩大。由此一方面形成了周密的江河救生船网络,有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救生船只及时救助遇险商旅,减少损失,客观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本组史料选编于馆藏宫中、军机处全宗朱批奏折、录副奏折、上谕档等档案,反映乾隆时期有关救生船的设置、运行、维护、经费等情况,对于古代救护、公益事业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8.甘肃巡抚黄廷桂为报办理购买抵肃货物事奏折 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日 甘肃巡抚臣黄廷桂谨奏,为奏闻事。 窃臣于乾隆十一年四月十二月准安西提臣李绳武咨送奏折内开:准噶尔夷目额连胡里带小头目三名、跟随达子、缠头三十四名,于闰三月二十七日到哈。询据额连胡里口称,共来了二百一十四人,马有一千二百多匹,驼有九百多只,内买卖驮子驼四百五十只,驮的是各  相似文献   

15.
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京师户部、工部鼓铸制钱需铜主要由江苏、浙江等八省办解产自东洋的"洋铜"。雍正年间,"洋铜"减少,云南出产的滇铜产量则因政策调整特别是"东川归滇"而大幅增长,京师鼓铸用铜需求与云南地方政府为解决产量增长造成滇铜壅积的需要相契合,滇铜发展迎来契机。京师鼓铸使用滇铜数量不断扩大,从运赴汉口供办铜诸省采买,发展到"三省采买滇铜,五省采办洋铜",再到代京局"铸钱运京","铸钱运陕"。乾隆朝"洋铜"进一步减少,京局鼓铸用铜数量亦减,并由"滇洋各半"到全部使用滇铜,以及额外增加170.4万斤滇铜运京,每百斤加耗铜8斤,带余铜3斤,共计633.144万斤,确定为每年运京供铸定额,自乾隆五年(1740)始,持续百余年。此即所谓"滇铜京运",历经近10年不断调整和发展后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6.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发生陕甘总督勒尔谨与甘肃布政使王宣望等通省官员共谋作弊,利用捐监捏灾冒赈,大肆侵贪的特大贪污案。此案被揭露之后,乾隆皇帝出于维护清朝统治,安定社会,平息民怨,笼络民心之目的,采取严刑峻法,对于甘肃众多贪官,不论官级高低大小,一律给予严惩。现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军机处上谕档及乾隆朝朱批奏折中有关史料编制此表,供研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1986年第1期公布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闽浙总督崔应阶审拟卢茂等结会起事奏折》、乾隆三十五年正月《福建巡抚温福为报李阿闵等起事奏折》、乾隆五十四年五月《闽浙总督伍拉纳等审拟行义等奏折》,提供了许多早期天地会的史料,使人耳目一新。细读这三件奏折之后,我感到这些文件表明天地会带有鲜明的军事组织色彩。中国的秘密结  相似文献   

18.
乾隆年间徙民屯垦新疆史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乾隆年间 ,清政府在控制天山南北地区后 ,在新疆派驻大量军队。为了解决给养问题 ,清廷在新疆广办屯田。屯田分为户屯、兵屯、回屯、旗屯四种。其中户屯主要是招募内地平民到天山北路地区 ,编为民户 ,供给籽种、牛具等 ,开垦荒地。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上谕档中选辑相关史料 ,予以刊布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谢小华  相似文献   

19.
乾隆初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附近地方修建绥远城,派拨满洲、蒙古八旗官兵驻防,并设官学对八旗子弟进行教育。关于绥远城官学的设立及沿革情况,官修史书及地方志记载均不详明。现从馆藏军机处满文档案中选译部分奏折,反映乾隆六年  相似文献   

20.
啯噜,为清代的一个民间反清帮会组织,出现于清代前期。乾隆中期,开始频繁活动于川、陕、鄂三省交界的南山、巴山一带。至光绪年间,势力发展到“官几不能过问”的地步。乾隆四十五年,啯噜一支进入陕西平利县,攻入汉中、兴安属地。同时,四川东部一带的梁山、垫江、太平、綦江、大竹等县也有啯噜的活动,并一度进入黔楚两省,清廷为之震动,于乾隆四十六年调重兵镇压。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上谕档中,选录出乾隆四十六年清政府镇压川省啯噜的部分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