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科记载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后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对当今的工作、学习、生活起到借鉴作用。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处理历史教材信息,让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思维分析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历史,记忆史实,方法十分重要。课堂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理解每一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还要提醒学生把每一件历史事情放人当时社会背景之中去,与同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它们的异同点,构建历史结构的纵横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水莲 《学周刊C版》2014,(8):120-121
历史学科记载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后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对当今的工作、学习、生活起到借鉴作用。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处理历史教材信息.让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恩维分析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学习的目标显而易见 ,历史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历史知识 ,何谓“历史知识” ?英国国家历史课程工作小组和国家历史课程委员会在 1 995年的总结报告中特别指出 ,“历史知识”一词有三种常用的解释 :第一是指“信息” ,也就是基本事实 ,例如历史中的事件、地点、时间和姓名等 ;第二可解释为“学习的题材” ,例如历史中的时段与主题等 ;第三指“理解” ,即把正在讲授的史实及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把它置于一个能理解其重要性的解释框架中。但要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 ,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这几种解释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前两者与后…  相似文献   

5.
陈慧敏同学问:《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解决这个问题,要按下面三个步骤进行:(一)准确把握各部分大意;(二)进一步琢磨各部分阐述观点的角度;(三)把各部分综合起来看,概括内在联系。文章开宗明义,开头就简洁明了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并用“其理由如次”直截了当地转入分析问题这个要害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运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革命才能前进。这实际上是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具体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三个方面分析20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很大的缺点”,指出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性及对革命的危害性。这是从反面阐述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敏文 《甘肃教育》2014,(21):117-117
正历史学科的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历史学科的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高中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有重要的意义。我的具体构想是:高一年级,以学习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综合的层次为主,学习掌握结构分析综合法,以及定量定性分析综合法,并了解其他分析综合法;高二年级,以学习对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的阶段的层次为主,学习掌握因果分析综合法、矛盾分析综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经常学到一些历史概念,如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血案、二二八起义、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是用发生的日期命名的,即把发生在某月某日的历史事件命名为“××事变”、“××运动”、“××血案”、“××起义”、“××政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它们的写法有微小的区别:有的在月与日之间有间隔号“·”,有的则没有。这主要区别于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在阅读中是否会产生误解,如不会产生误解的就不用加间隔号。例如“八一三事变”只能理解为八月十三日发生的,而不会理解为其他。但是如  相似文献   

8.
张春娥 《考试周刊》2013,(80):143-144
一、背景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大幅增加了文化史、科技史等大量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综合知识,我认为习得地理知识对学好历史尤为重要。这种教材的新变化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历史教材,还必须理解历史发生、发展的空间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对综合知识特别是地理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刻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多州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地理环境巾讲述.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更能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把本来复杂的事物解说得扼要具体、浅显清楚,而且文笔生动的科学说明文。它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分类、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把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条分缕析地说明了古今语言的小“同”大“异”的原因、“大异”的方面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学习这篇说明文,首先,要学习作者在对复杂事物全面掌握与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能根据读者的接受能力,抓住事物的主要部分,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普遍反映不好记忆。其实,他们没有抓住历史的主干与灵魂,历史就是由零碎的历史事件组成的。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不外乎是看三部分:背景、过程、影响。背景指影响历史进程的所有因素,既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发生),也就是原因,也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什么能发生),也就是条件。因此,背景的内涵比原因更加丰富,二者应该区别对待。但是,分析背景、原因时也有基本的格式,很多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小学历史教学如果能给学生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要比单纯让学生死记住某些历史事件重要得多、必要得多。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两条线——纵线和横线的教学。 相对而言,教师容易把握纵线教学,学生也容易掌握。拿中国古代史来说,对于历史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教学,先让学生记住朝代顺序歌,在每讲一个事件时,注意将一事件(点)放到朝代顺序(线)之中,找到它所处的时间位置,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正反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即在某一朝代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反过来某一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不断巩固,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明晰的线索——朝代顺序线和事件线,这就是所谓的纵线。学生这时所记住的朝代顺序和历史事件就肯定不是死记住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搞好历史学习”是每位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常常是为考历史而学习历史,把许多本来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孤立起来,未能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历史的难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活动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式主要是教师的讲习、学生的研习及两者的结合。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能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该重视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各种思维方法。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认识对象从整体上分解为部分或者把认识对象整体的个别特性、方面分出来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同分析相反,综合是把认识对象的各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它们的特征、特性两方面结合起来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相反而又紧密地联系着。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分析——由全篇分出段落层次、句子、词语等,和综合——联字组词造句、联句成段成篇的统一中进行的。比如《翠鸟》一文在四个自然段中,有五句提到“苇秆”: 1.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紧紧地抓住苇秆。  相似文献   

14.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学成于思""学而不思则罔"等古训足可说明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历史,更有赖于思考。历史知识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多要素构成的,如果学生学习时只是死记硬背,不通过思考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等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比较,那他所学的历史知识就是死的、零零碎碎的,就难以从中总结历史发展带规律性的东西来,而且遗忘也快。所以,从学习效果和巩固知识方面来说,学习历史一定要勤于思考。  相似文献   

15.
“瞻前顾后”是指设计练习时,不是单纯地教什么练什么,而是要明确这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既重视它与旧知的联系,进行适当综合,又考虑后继学习的需要,进行适当渗透。一、练习设计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形成网络。教学某一单元或某一知识点后,要从整体着眼,在基本练习熟练的基础上,尽量综合前面有关知识,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如教学比例尺一节后,学生学会了求一幅图的  相似文献   

16.
一、因果分析法在章节教学中的必要性近几年来,教材改革幅度较大。我们知道,每一历史事物(指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不外乎由产生背景、发生经过和导致影响三部分组成。过去的教材编撰以“经过”为主,改革后的教材,不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删减了“经过”部分,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解释历史名词的练习,可以堵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下面就中学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历史名词的几种类型,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一、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解释这些名词,要注意事件的特点。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历史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质和意义。因此,解释这类名词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要素。同时要指导学生区分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共同点和特殊点,从而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例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虽然同是发生在封建社会,但它发生的社会背景、目的、内容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解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这两条名词,首先要学生理解这  相似文献   

18.
正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程度,把历史的学习固定在对枯燥的结论和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进行记忆。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把历史上一些有趣的事件给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一点乐趣,这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存在着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如果教师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传说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积极性,那么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形象感知,就能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一、引导学生于不同处求同在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历史事件根本无相同之处。事实上,如果把它们放到一块,就能找出很多相同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于不同处求同,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讲完古代...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图是指用图表形象地把某一课或某一个单元中包括的所有概念,用连接词及箭头把它们联结起来,使学生能较清楚地看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正迁移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概念图由节点(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组成。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即为节点。在概念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