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在整个追星事件过程中,媒体通过提供资金和各种帮助“积极”介入事件之中,对病态追星行为反复聚焦、特写、放大,进行大肆的宣传炒作,营造着疯狂追星的社会氛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成为2007年娱乐新闻的一大热点,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一个普通人的追星事件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仅仅是因为杨丽娟的病态心理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吗?在杨的追星事件中,一些媒体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策划者",正是媒体的这种"问题策划",引起了人们对媒体如何正确进行新闻策划的再度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4.
张嫱 《新闻记者》2007,(6):16-18
最近,歌迷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成为全国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更是两岸三地媒体连续数天报道的头条新闻。偶像崇拜是许多青少年成长的一段经历,而杨丽娟的追星悲剧,更为追星族贴上了疯狂非理性的负面标签。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在"杨丽娟追星事件"中,媒体不但没能对杨丽娟及其家人进行正确引导,实施应有的人文关怀,部分媒体甚至成为其"疯狂"追星行为的推波助澜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媒体在"杨丽娟事件"中的作法,探究该事件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缺失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6.
邓航 《新闻窗》2007,(3):1-1
这似乎是一件匪夷所思的新闻。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式各样媒体的强力聚焦下,疯狂追星13年,追到倾家荡产、家破父亡的杨丽娟,终于名震全国,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谈资。事件发生后,大家面对杨父的死,都认定他的女儿不正常。这样看当然也有道理。但不能回避的是,杨丽娟一家之所以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与一些大众媒体这些年对明星的狂热吹捧和追逐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7.
某次参加一场关于媒体伦理的研讨会,在讨论到"杨丽娟事件"的时侯,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老师发言说,"杨丽娟事件"引发这么多媒体前去报道,真是媒体的悲哀.媒体应该更多地去监督政府的腐败行为,而不是一个女孩子去追星.陈力丹老师认为,媒体身为"社会的公器",去报道这样的新闻,属于浪费社会资源,而去调查黑幕、监督权力,才是媒体的正途.当时,我因为有事提前要离开,没有机会和与会的专家交流对此事的看法,但我内心,对陈力丹老师的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末夏初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引爆了一场媒体狂欢。3月26日杨父身葬异乡之后,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立即将杨丽娟和母亲两位未亡人包围,数百条新闻连篇累牍,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也辟出专题(陈力丹、刘宁浩,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新闻界》杂志,2007年第2期),一时间,平面媒体、广电传媒和网络上充斥着杨丽娟追星的报道,杨家母女也从此处于全国人民关注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水发炎”、“杨丽娟追星”、“纸馅包子”……这接二连三的新闻事件,虽然曾经赚足了眼球,但是过后却深深地拷问着当今媒体的社会责任,严重地摧毁着整个行业的信用。面对日益滋长的低俗之风、虚假之风,理性的思考和反思也逐渐泛开: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媒体到底如何完成“社会守望者和环境监测者”的使命呢?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大小媒体的有限新闻空间。本来是一个平常的个人追星事件,一经众媒体狂轰乱炸,竟变成一个非同寻常的社会事件。本文通过对杨丽娟事件的分析,认为在这一事件背后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是媒体奇观效应。  相似文献   

11.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及其祛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一段时间,追星"明星"杨丽娟一时成为媒介的新宠,但杨家悲惨的结局使得有良知的人们不断地质问:是谁制造了刘德华的"粉丝门"悲剧?香港《文汇报》社评认为:内地部分媒体早就介入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全过程,推波助澜之下,令事件愈演愈烈。在助长杨家追星疯狂行为乃至酿成杨父蹈海身亡方面,部分传媒难辞其咎。杨父身亡后,部分媒体又出钱把杨家母女接到深圳,从深圳接到兰州,再从兰州接到北京接受歌手捐赠。在所谓‘新闻策划’下,  相似文献   

12.
迷的病态化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间,关于“疯狂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的报道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内地及香港、台湾近30家媒体派出采访队跟进杨丽娟的疯狂追星事件。当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时,仍有不少媒体的热情还是异常高涨:杨家母女从广州返回兰州时,随行“记者团”多达10余人;有些媒体还安排了杨家母女在兰州的一切食宿费用,并对其下榻的酒店严格“保密”,摆出一副誓将“独家新闻”做到底的架势。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和民众甚至成为杨丽娟的“超级粉丝”,愿意资助其再度赴港……  相似文献   

13.
在对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早已将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置之脑后,和杨丽娟一家共同上演了可悲的一幕——  相似文献   

14.
这似乎是一件匪夷所思的新闻. 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式各样媒体的强力聚焦下,疯狂追星13年,追到倾家荡产、家破父亡的杨丽娟,终于名震全国,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谈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新闻媒体愈演愈烈的"选秀"节目,在造就了大量"草根明星"的同时,也引导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走向了"追星之旅"."杨丽娟追星事件"虽是极端的个案,但却代表着众多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而作为舆论引导主体的各类媒体,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6.
陈斌 《新闻世界》2010,(9):62-63
"疯狂追星女"、"纸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闻事件都少不了媒体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介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也因某些报道的社会效果而饱受争议。本文尝试从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介入式报道的社会效果、现实意义和介入原则等。  相似文献   

17.
29岁的兰州女子杨丽娟13年来苦追偶像刘德华,父亲为圆女儿心愿最后竟然投海自尽。2007年3月,这件事情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杨丽娟一夜间成为媒体疯狂追逐的“明星”。对比这位女“粉丝”的疯狂追星行为。媒体对她的追逐争抢表现得更为疯狂:在百度和雅虎搜索“杨丽娟”三字,找到的相关网页分别达到1080万和771万篇的天量数字。  相似文献   

18.
<正>一、杨丽娟事件:传媒娱乐生态失衡的标志杨丽娟一家追星最终酿成悲剧——杨勤冀因绝望和不负重债最后跳海自尽。在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体“绑架”下,媒体的议程设置使受众对杨丽娟由同情转变成唾弃,受众在指责、辱骂杨丽娟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有着评判、监测、调控、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对于社会正常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2006年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之间的纠纷、2007年失控的"杨丽娟疯狂追星"风波以及2008年引起轩然大波的"艳照门"事件等,可以看到很多媒体在自我身份认知上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0.
翟旭瑾 《今传媒》2013,(6):153-154
本文从新闻职业道德角度来审视各媒体新闻记者对北京市5岁白血病男孩帅帅父亲"拒捐骨髓"这一事件的报道。与之前对杨丽娟追星事件、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未成年人、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等人物和事件的报道相比,各媒体的报道普遍更为进步和成熟,许多方面都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更为切近。然而,却仍旧在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独立性、保护未成年人、坚持"最小伤害"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瑕疵,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