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使用语言时,应该充分把握语词的文化内涵,而且要注意语词所构建的语言环境以及由此而表达的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概念简论     
<正>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语词看作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在语词的层次上,语词是一种在"我"之外的可视的符号,各个语词都是孤立的、静止的,解释时,可以采用拆解的方法,在运用时,似乎觉得是我们在搬来移去,任由我们调遣。然而,"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词的意义是一种类化或者一种概念。"1哲学家认为,每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包含一个概念2。从概念的层次理解语词要比从物质形态理解语词深刻,这是概念自身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初学化学时,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对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学习时不注意,区别在使用和描述时,不注意概念的准确性,有时乱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容易混淆概念的实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分得清、用得准,本文列举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别,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西游记》等早期白话小说,由于其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近,特别是因为这些作品基本上使用当时的口语,所以,现在的青少年阅读时所遇到的语词方面的障碍,要比阅读文言文作品少得多。但是也有一些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出现;有些语词的意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还有些语词的意义变化并不明显,甚至只在些微之间,如不加以辨析,就会影响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现在中学语文教材取消了逻辑知识的教学内容,而在写作训练中不少中学生经常出现一些病句,语文老师觉得难以纠正。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学生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一、选词贴切与概念的明确性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语词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概念可以用词或词组来表达。“书”是一个概念,“新书”也是一个概念,“他刚买的那本书”还是一个概念。但这三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在汉语里,一般说来,实词都能表达概念,虚词中的关联词语,如“如果…··…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我国质量最高、收古今汉语语词最全的词典,其编者非常注意吸收《说苑》中的语词。但《汉语大词典》对《说苑》语词的收录尚有少数遗漏与不足,本文拟从词条、义项、书证和释义等方面对这一部分词加以探讨,以期对《大词典》的编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传统逻辑中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它们又必须通过语言学中丰富复杂的语词来表达,语词可感性强。若把“概念的语词表达式”称为“词项”并以之取代概念引入形式逻辑体系的概念章节,则可避免其抽象性,使概念和语词意义相统一。本文在已有的形式逻辑判断推理部分定用“词项”的基础上提出上述观点,并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联系中具体分析了词项的类别和识别方法,以及正确运用和接受词项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语言时,必须充分把握其文化内涵,而且要注意语词所构建的语言环境以及由此而表达的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在概念与语词的演变关系中,概念的变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的变化决定了语词的变化;概念限制与语词修饰有区别,二存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往很多人认为语词修饰不一定有概念限制的作用,作却认为语词修饰都是概念限制,不过是在自然语言中发生,并且存在深浅差别而已;在自然语言中概念与语词具有复杂的关系,其本质在于语言的自然和语境的特定性。  相似文献   

10.
语词与概念有着根本区别(语词属语言范畴,概念属思维范畴),也有着密切联系(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形式,概念是语词的表达对象)。中学语文的语词教学应该贯通古今,引导学生进行语育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大致可分纵横二式。所谓纵式,是指任一语词之内的概念关系而言;所谓横式,是指对应语词之间的概念关系而言。两式训练,或平行,或交叉,可视情况而定。现就文言语词教学,谈谈怎样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一、语词教学的纵式语言思维能力训练语词通过词义表述概念。绝大多数语词都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个义项,分别表述几个概念。如何  相似文献   

11.
以留学生因教材误导而形成的词汇偏误为着眼点,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使用范围较广的三种初级汉语教材在生词英文释义上主要存在着如下现象:用一个英文词解释多个汉语词,而没有对生词的搭配对象、使用环境等的不同加以限制说明;用一个英文词对应一个汉语词,但没有指明两个词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条件限制,没有指明两者并非是绝对条件的完全一一对应;用多个英文词解释一个汉语词,却没有根据学生相应的学习水平提供多义词在文中义项属于哪一个等问题。文章认为,在用英文给生词释义时不能一味追求简洁,要根据生词在文中的出现环境对其外延意义加以限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逻辑学中,概念间的同一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讲清、弄懂这种关系,对于判断、推理以及逻辑的基本规律等内容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把概念间的同一关系混同于用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概念,对同一语词所表达的不同概念也难以理解。 概念间的关系,指的是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同一关系,是指几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但内涵却不同。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上看,表达同一关系的几个概念的语词(短语)之间是同位关系。 具有同一关系的几个概念,实际上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个对象。这是由思维对象本身决定的。由于一个思维对象有许多属性、因而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所侧重地交替使用同一关系的概念而避免用  相似文献   

13.
索绪尔曾认为,语词是能指和所指,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统一,能指和所指构成了语词的意义结构.这是否意味着语词从一开始就是表达概念的,语言思维和概念思维是没有区别的?事实上,语言思维和概念思维是有区别的.语词的概念功能是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获得的,是语词概念化的结果.在原始人那里,语词笼罩在情感的氛围和神圣的魔力之下,他的意义结构是非客观化的.原始语词是音响形象和神秘意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相同的语词指号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指谓不同的对象即表示不同的概念。许多所谓的"单独集合概念"、"普遍集合概念"和"普遍非集合概念"尤其是"普遍非集合概念",就集合体和非集合体而言,在具体语境中呈现与之相对的概念的质的规定性,这种复杂的逻辑现象相当普遍。因此,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归类首先应当考察一个语词指号是否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呈现概念表达上的集合体和非集合体的二重性。当语词指号与概念之间存在一致性,即一个语词指号只能表示集合体或非集合体中之一时,可采用静态归类法;当语词指号与概念之间不存在一致性,即一个语句指号既可表示集合体又可表示非集合体时,则应采用动态归类法。  相似文献   

15.
在概念与语词的演变关系中,概念的变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的变化决定了语词的变化;概念限制与语词修饰有区别,二者存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往很多人认为语词修饰不一定有概念限制的作用,作者却认为语词修饰都是概念限制,不过是在自然语言中发生,并且存在深浅差别而已;在自然语言中概念与语词具有复杂的关系,其本质在于语言的自然和语境的特定性。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语词有词里义、词面义,词里义是指通常使用的一般的意义,诃面义是指语词的表层意义。说话、写文章时,有意避用语词的词里义,还原使用词面义,这种语言技巧就叫“语义还原”。“语义还原”来源于使用语言时的求异思维。语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意义已经约定俗成,为人们所习用,因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一旦突破这种定势,赋  相似文献   

17.
概念属于逻辑研究学范畴,语词属于语言研究范畴。概念与语词是密切相关的,又是互相区别的。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全面论述,仅对有争议的以及概念在逻辑应用中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概念与词义相对应,并非笼统地与语词对应。 从词义与概念的产生来看,人的头脑对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及其数量范围行了概括的反映,则形成概念。然而,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是无声无形的。当概念被赋予一定的语言形式,用声音信号或书写符号来表示,概念这才被感知,使继续认识和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如果仅从思维对象的概括反映来看,概念的概括性,就是语词的概括性。有了一定的概念则相应有一定的语词。具体说来,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存,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8.
分式的概念和运算是初中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加以重视.理解分式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感觉和知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性认识,它们保存了人的未经加工的原初经验,这为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可能。但艺术语言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简单复写,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包括错觉、联觉)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摹人的感知觉的细微变化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变化,语词由概念转化为形象——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感知觉获得的信息保持符号编码的一致性,语词也必须是形象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概念语词的形象化,语义突破原有语词概念内涵的限制,产生了新义、歧义、附加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概念教学五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概念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是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及其前科学概念。语词是概念的符号,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定义的方法来界定的;外延是概念的全部对象,是通过划分的方法来明确的。概念的例证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必要支持。前科学概念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