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同心"思想的形成着手,追寻其发展的脉络。厘清同心与"同心"在汉语体系中演变的过程,探讨其在现实语境中的意义,区分两个词语的能指和所指。在"同心"思想形成的历程中,"同心"一词意义的形成,既有历史的渊源作铺垫,又有当代政治发展的需要作试验。同心和"同心"两者源流一致、根脉相连,前者在汉语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后者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积累,并吸纳了前者积淀的意义并将其加以扩展,进而构建出自己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多党合作"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广泛合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巩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的工作指针,梳理和探析其研究要点是不断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诉求。多党合作"同心"思想自提出以来,学界高度关注,专家和学者们通过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的理论依据与历史渊源、重大意义、主要内容、面临问题、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多党合作"同心"思想研究起步较晚,尚存不足,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2011年1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首次提出了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同心"思想。这一思想为搞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本文拟就该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试作粗浅分析,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同心"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充分发挥"同心"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经验作出的深刻论述,体现了对统一战线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揭示了统一战线成员鲜明的价值追求,为新形势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统一战线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同心"思想,使之贯穿于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成为广大成员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5.
毕节试验区是党和政府为发展西部贫困地区所选取的一个典型个案。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统一战线的积极支持。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政治优势,以点带面,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成绩。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的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同心思想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6.
周素园作为贵州毕节地区的红色文化名人,一生的思想丰富深刻,其中“同心”思想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其内涵包括:思想上同心同德:主动学习马列,接受并支持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目标上同心同向:彰显爱国心,渴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行动上同心同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新时期应充分借鉴周素园“同心”思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同心"品牌作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知名品牌,在助推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战略,要进一步发挥"同心"品牌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确"升级版"和"同心"品牌的内涵,找准"同心"品牌的发力点;不断推进同心工程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同心"品牌认可度和美誉度;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重要作用;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泛的优势,借助民主党派中央、省委和各对口帮扶单位的智慧和力量,强化"同心"品牌的帮扶效应;扩大与工商联合作的区域,打造海外引资平台;筹建"同心学院",推广"同心"文化,彰显"同心"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按照中央统战部关于打造统一战线"同心"品牌的要求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重庆市委统战部提出实施"五大同心工程"。本文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解读"五大同心工程",并对如何进一步实施"五大同心工程"提出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古代“和合”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指异质事物的多样化统一,它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源支持.我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凸显了社会的各种矛盾,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矛盾双方的互利双赢、避免文化冲突,以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是“七一”讲话的主线和灵魂,是新世纪治党治国的政治纲领。它表明顾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确保执政党地位的决心和信心。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就是“三个代表”的伟大实践,而对当前特殊的形势,“三个代表”又增添了崭新的内涵。从实践上看,“三个代表”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保证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以物质生产实践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力量源泉,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坚持“三个代表”,就必须全面建设“三个文明”,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3.
试论“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我党对历史与现实经验反思和总结的成果,又是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涉及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新的重要结论。其中,“以人为本”是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它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明确回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道路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针对我国现实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互联互通、紧密协作的融合发展过程,是社会各领域要素相互渗透、交叉、协同基础上的异质性、互补性融合。依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在社会大融合环境、产业融合、科教融合等广泛社会实践基础影响下,深化产教融合需要通过实施组织治理、协同创新、合作联盟等机制,才能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是这一科学命题制订的理论基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则是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承前启后,集中一切人学思想的精华,实现了人学学说的一次历史性融合。正确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悟-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特定的教育理论以及当今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体悟—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政策依据,从体悟教材出发,经过不同方式的实际训练从而达到创新性个性欣赏和创新性写作。  相似文献   

19.
传统"心物论"认为,"物"是情的诱发体及媒介体,居于基础的、优先的地位;而"心"是美感兴会以至艺术创作的中调器,按美的规律将物象加以裁剪、选择.艺术境界的生成与艺术作品的提炼,在心与物的主客互渗中完成.这种互渗理论,有利于说明审美活动的生理化育目的、心理愉悦目的及社会协调目的.传统的心物论具有指导创作践行的功能,体现在扩大认识广度、加强体验深度、提高取象灵度、获得表现力度等几个方面.它可启发现代艺术超越高技术背景下"虚拟空间"的局限,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并清晰阐明了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定位,认为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两个不能否定"予以深入条析,不难发现其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及重要现实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中,可以寻得"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依据;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史、苏共发展史和中共奋斗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可以获得"两个不能否定"的历史镜鉴;而且,"两个不能否定"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遵循,对于正确认识党的历史进而坚定历史自信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