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委运大化唯求真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世俗观念里的生死、贫富、贵贱、仕隐都有着真性情的理解,而不是冈村繁先生所认为的陶渊明是个追求声名、贪生怕死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2.
裁断《陶集》异文,应该从魏晋文学的语境、作品所用的典故、上下文义的贯通等方面综合考虑。田晓菲《尘几录》多取《陶集》异文,运用现代西方的阐释学理论,证明传统的陶渊明并不存在,其实质是塑造作者所期待的"另一个陶渊明"。  相似文献   

3.
4.
5.
李运富《汉字学新论》一书中提出的"形意用"系统,不仅为诸多汉字研究领域找到了学理依据和落脚点,而且还能站在高处观瞻当前和未来汉字研究的崭新领域:汉字语用学。汉字研究从"形音义"系统到"形意用"系统是一次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6.
陶诗《饮酒》二十首第五首中用"见"或"望",历来存有两种意见。持见者认为非"见"不可出意境;持"望"者则语不甚详。现在梳理两派意见的基础上,从《饮酒》二十首的欣赏分析入手,指出从诗人当时心境及组诗的风格协调方面考虑,应用"望"字。  相似文献   

7.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8.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至“吾亦爱吾庐”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诗人的“归园田居之乐”;从“既耕亦已种”至结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写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这首诗以“乐”字为核心,主要写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归园田居之乐、耕余读书之乐,从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人格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语文教读法,在中学语文界独树一帜。1984年5月,江西省教研室、南昌市教研室和南昌二中联合举行“教读法实验汇报鉴定会”,来自全国21省市的171名代表、专家、教授参与了鉴定,给予教读法高度赞誉和评价。1984年秋,年届花甲的潘先生开始了第五轮也是最后一轮教读法实验,直到1987年暑期结束。1989年,65岁的潘先生才退休。1993年9月,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教读耕耘录》。  相似文献   

10.
《大义觉迷录》为雍正因曾静投书案所作,内中存有大量雍正关于本朝统治中国合法性的辩护词,而其背后支撑这种辩护最深层的理论动机就是对"华夷之辨"话语权的支配。考察作为文化观念的"华夷之辨"的渊源与近因,可以分别从儒家经典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窥见端倪。"华夷之辨"在中国各民族的交流史上一以贯之,占有重要地位,理性对待"华夷之辨"是正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鲁迅《伤逝》与东西《后悔录》的忏悔叙事以独特的话语结构显现着中国文学叙事伦理的结构形态及其建构的历史轨迹。从《伤逝》真诚忏悔的悲壮到《后悔录》无奈后悔的荒诞,忏悔叙事的现代嬗变在两部作品之中建构了不同自我与他者关系,形成了文学书写的不同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衙署文化旅游地录叙》为全面了解衙署文化旅游的基本类型、价值构成、地理分布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提供了全景式的扫描,开拓了衙署文化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多维学术价值。其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敏锐的问题意识,二是宽广的学术视野,三是独特的研究方法,四是强烈的现实精神。作为一部创新性较强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该书为中国衙署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案例和启迪,但亦存在一定的缺憾和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丁曰宏 《学语文》2011,(1):25-26
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是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自我安慰的楷模。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之后,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作家聂华苓第一次见到殷海光的时候,印象并不是很好,后来她在“追记”中这样描述:“乍见之下,最令人触目的是他那生硬的举止,头一硬,胸一挺,提脚就大踏阔步地走去;矮小的身躯,配着一个笔挺的希腊鼻;一双细小的眼睛镶在鼻的两旁闪烁,两道清光,从两个小黑洞射出,直射入人心底;一抹蓬乱的短发任性地搭在额前;  相似文献   

15.
盛敏慧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1):10-12,36
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之“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是佛教的“下转门语”。本文试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查找和归纳陶渊明之前“十”的用法,对第二点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乞食》诗作于晚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饥饿交迫的生活苦境,不是游戏之作,不存在政治寄托.《乞食》诗也不是干谒诗,陶渊明早年入仕不是干谒的结果.渊明为贫而仕,不堪吏职,称他通过干谒而进入仕途,是无根据的臆说.陶渊明饥而乞食,与僧徒的乞食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7.
王丽姝 《文教资料》2010,(29):27-28
清末谴责小说《镜花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二者不仅写作年代相近,而且在写作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本文旨在从“海外游”这一文学角度诠释两书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是张勇“柳学”研究的新收获。该著关于柳宗元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儒教”本位、“中”方法与“佐世”目标。以此为线索,作者采取观念史的研究方法,融文献与思想于一炉,把柳宗元学术思想研究乃至中唐思想文化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旧教材选编李清照词作三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统编新教材保留《如梦令》,去掉另外两首,在八年级上册增加了《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安排,编者自有一定指向。先来看这首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