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南民间舞蹈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绚丽的艺术本体特征,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且影响力重大。通过艺术教育平台,将河南民间舞蹈纳入高校办学特色项目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办学特色的品质和文化层次,而且能够为高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也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职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在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模仿、"为特色而特色""重有形轻无形",将"特色建设"与"一流建设"混同等问题.从影响特色办学的主要因素即政府、社会、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等层面着手,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将有助于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  相似文献   

3.
"文化育人"是一种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塑造高校精神的基础和保证。新疆高校把握"文化育人"的内涵,应从"文化育人"与"国际视野""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关系入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大学精神来建构"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通过树立"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育人"与"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高校精神塑造和贵在文化自觉等路径,为社会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服务。  相似文献   

4.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特色建设"一直是教研组建设的深刻话题。凝练教研组特色,既是教研组内所有教师共同的责任,又是教研组文化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学思政教研组应立足"紧贴时代,确定特色目标源","立章建制,建立特色架构图""落实规划,创设特色情景链""文化提炼,优化特色资源库""上下融通,深化特色任务环"等路径,在教研组"特色"建设上寻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伴随着地方高校的"升格"、大学合并运动以及独立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都对高等教育结构重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科高校转型议题开始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当务之急,需要促进本科高校转型从国家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安排走向制度性利益驱动下的高校自主变革,推动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合法性建构。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制度化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通过规范性、规制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整体性重构,以破除高等教育场域中各权力中心对"应用逻辑"的"系统性偏见",实现社会制度逻辑与产业逻辑两种制度逻辑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长在办学中生成其主体性的终极价值在于提升大学办学效益,办学效益的提升是围绕"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这条主线进行的。知识文化存在与传播的基本空间有政治场域、文人场域与民间场域三大场域,办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学校长办学中引领大学对存在于这三种不同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剪裁与传播来提高的。大学校长办学的主体性之价值以及大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在广义上都可恰如其分地反映和再现于对这三个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自主剪裁与传播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是现代大规模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机制而人为形成。我国难以实现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治理模式限制了竞争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强化了高校的办学层次竞争、“双一流”建设引发新一轮院校“同轨竞争”,以及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导向作用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要实现我国高校的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理性地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遵循大学渐进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家办学规律;需要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职教集团无用论"的两种典型观点,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两个逻辑起点,并论证了职教集团在我国现阶段的不可或缺性,认为集团化办学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综合利用。依据职教集团的发展逻辑,我国职教集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是:职教集团行使地方行业指导委员会职能、实现职教集团法人化、完善职教集团章程。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办学定位及特色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准确定位和特色建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建构面临“缺乏有利于高校定位与特色发展的文化环境、缺乏独立的办学发展思路、缺乏科学、有效的政策指导”等问题。高校的科学定位与特色建构必须坚守大学精神,重视高校文化建设;遵循办学规律,形成自主办学的理性思维;明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加强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建构的政策指导;着眼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建构的社会支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实际,作好办学特色建设的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11.
大学二级学院院长是参与高校学院治理的核心主体,模型化的计量研究与抽象化的逻辑思辨脱离了学院学术治理的组织场域,因而难以深刻阐释院长权责实践的真实图景。为此,研究通过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多阶段编码22位"双一流"建设高校二级学院院长的深度访谈调查文本,发现院长权责实践过程置于"自我""对上""对下""内部"的"夹缝生存"困境中,即行政与学术难兼顾、权责不对等、直接面对双重矛盾、党政合作机制模糊。"双肩挑"集聚双重压力、权力上移与矛盾"悬置"、共同负责运行机制失真则共同阐释院长权责困境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活》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坚持文化共性(文化一般理论)与文化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按照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内在逻辑展开,具体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生活》教  相似文献   

13.
一地方高校:制度化背景建构的场域规则地方高校一般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其师资队伍通过补充和引进,接纳了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构成了不同于部属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成长土壤,浙江省和四川省在治理创新的道路上发展衍生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创新模式——"民主恳谈"和"公推公选"。在讨论这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时,需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逻辑体系的支撑下,深入到民主发展的实际场域,并在考察其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探索其内在动力。文章在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衡量指标——经济发展和维稳,影响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分析框架下,又引入了政企关系这个解释变量,认为两省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治理创新类型作为突破口是两者的合力作用,试图更加全面地对浙江和四川两省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不同的路径选择做出逻辑论证。  相似文献   

15.
以"成为一所立足亚洲、影响未来的世界级领先大学"为办学目标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制定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办学计划,取得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在教育与管理的实施中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人才优先""质量为本""自我管理"的理念。我国高校应借鉴其办学经验,从重塑大学精神、注重品牌建设、推进基层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和建设高校智库等途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场域视角是观察高校治理的重要“窗口”。现有研究仅限于社会场域表层意义下的隐喻和“嫁接”,缺乏更深层级的理论结构探析和演化探究。基于场域-惯习理论,通过理论探析构建了数字经济条件下大学治理场域的结构体系,阐释了数字经济影响下大学发展背后场域演化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大学治理框架由创新资本场域、组织能量场域、数字场域和高层治理者能力场域等四个元场域组成。四个元场域相互有机作用,作为整体呈现出“资本供给矛盾-惯习转变-资本积累及优化配置-矛盾解决-场域演化-大学发展”的链式逻辑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一直是政府、社会和高校持续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新发展阶段亟待探讨的新研究视域和治理路径。文章基于组织场域理论,引入人才评价场域的研究范畴,构建“制度逻辑—机制要素—治理主体”分析维度,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设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评价还面临制度逻辑冲突、机制要素失灵、行政运行低效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的场域法治化、机制科学化、管理数字化和研究学科化等治理路径,为推动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演变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变迁是学术场域与权力场域互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政府实行总体性支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较小,政府依赖"以政治评价为中心"的学术评价制度维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两者都服膺价值理性;及至改革开放初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期间,学术场域自主性趋强,学术评价制度转以"行政评议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而从1990年以来,随着政府技术性治理模式的确立,学术场域量化考评模式开始盛行,政府治理与学术管理双双进入"工具理性"的牢笼。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增加政府治理中的"多元参与和多方互动",同时在学术评价制度中扩大参与和对话,增强学术场域的自主性,由此在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中,用"沟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以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19.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办学实践为例,介绍如何适应产业需求,通过"体制""平台""中心""模式""联盟""基地"等的构建,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迈上新台阶,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产业特征、行业特色、专业特点的办学路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战略将会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应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遵循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地方高校应该从"一流"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特色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学校全面综合改革,以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