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相似文献   

2.
首先,在讲解中让学生通过梅雨潭“迷人的绿”感受色彩美。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色彩之所以能使人感受到美,是因为它具有表情性,能显示审美特征。如红、黄色会使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使人产生热烈和兴奋的情绪。朱自清先生的《绿》通过对梅雨潭水绿颜色的描绘,展现给我们一个绿的海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绿。”“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你却看不  相似文献   

3.
一、记叙文阅读训练 (一)课内内容 1.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里,居然觉得有些远呢!这平铺着、a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b,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c,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样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d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相似文献   

4.
绿的歌     
《读友》2020,(11):1-1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颂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像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相似文献   

5.
为了修辞的需要,在不致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作家们往往破格用词。且看: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高中语文第一册《绿》) “绿”指一种颜料名称的时候,是名词;它表示一种颜色的时候,是形容词。文中的“绿”是形容词,是形容潭水的颜色的。“潭水的绿”,即“绿色的潭水”,“醉人的绿”,即“这种绿的潭水使人心醉”,“奇异的绿”,即“这种绿的潭水使人感到奇异”。而形容词的“绿”,按照名词的用法用,  相似文献   

6.
王红问:《绿》中是如何表现醉人的绿的? 《绿》的第三节将难于言表的绿,表现得十分醉人。仿佛那“离合的神光”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胸间。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呢? 一、比喻。在第三节,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梅雨潭醉人的绿。醉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满是奇异:“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已被那无边无涯的“绿”所激动,所陶醉。其次在于它的着实可爱。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 绿主宰着一切 , 。 绿 她是生活中闪耀着生命和创造光芒的色彩 在万紫千红 绚烂多 , 。 、彩的大千世界里 我唯独钟情于她 是因为她用自己迷人的色彩 给地球 , , ,姑娘送来了青春的活力和欢乐 。 是啊 那充溢着广阔空间 与时间之水一样长流不绝的绿 在历史上 , 、 ,的千灾万难面前也未曾隐匿的绿 她真会带着人们的幸福悄然隐去吗 , ?不 是人们让她离去的 还是应当由人们自己把她请回来 正像对于厌恶, , !的应当极力摒弃一样 对于热爱的 我们不应当…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说春天美好,画家绘春、作家赞春、艺术家也唱春。我要寻春,春天,你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噢,我发现了春天,春天在大自然中。看吧,这五彩缤纷的春天:红灿灿的太阳,湛蓝蓝的天空,还有那嫩绿的柳条和娇黄的小草;我在风里发现了春天:春天的风是柔和的,她轻轻地呼唤着大地,吹醒了沉睡的小草;我在雨中发现了春天:春天的雨是连绵的,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正在为刚刚苏醒的小草灌溉着;春天的风和雨总是结伴儿而来的,春风吹过大地,大地绿了,春雨滋润大地,大地更绿了。我在柳梢儿上发现了春天:春姑娘躲在柳梢儿上,柳条上长出了嫩叶和嫩芽。贺知章的“…  相似文献   

9.
她,轻轻地,悄悄地,牵着缤纷的色彩,披着轻轻悠悠的绿纱,向着这边飘过来,飘过来……她掠过小河,笑盈盈地来到我身边,用纤细的玉手抚弄我长长的秀发,用软绵绵的双唇轻吻我的面颊,用清幽的芳香诱惑我心芽的萌发,用她的神笔在我眼前绘  相似文献   

10.
对高中课文几处标点的商榷山西/张素珍(一)第一册《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三处标点都值得研究,“那醉人的绿呀”,只是一个偏正短语,故用句末点号“!”是不妥当的。第二处标点“,”这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停顿之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莫言创作时善于运用色彩词。最为突出的是他对红和绿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红被运用的次数非常多,不仅用来象征热情、正气,还寄托着敬畏、希望等情感;而绿却常被当做一种消极的色彩来使用,这点尤为特殊。对色彩的独特感受不但能显示作家非凡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揭示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中,写入、述事、绘景、状物常常需要绘色敷彩,这就离不开色彩词。作为视觉表象的信号,色彩词很广泛地使用着,人们把它称作语言的调色板。小语课本中,色彩词也大量出现。下面就其构词方式及描写功能略作介绍。一、色彩词的构词方式有一部分色彩词是单音节词,如:“他的脸红了”,“天黑以前”,“白头绳、乌裙、蓝夹袄”等等。大  相似文献   

13.
"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你拍几呀,我拍一呀……"绘本《拍花箩》把传统的民间游戏以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方便孩子理解记忆,又让孩子们在拍手念唱的问答游戏中练习数数,还可以在问答中用动作模仿小动物游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把有趣的"拍花箩"游戏,随机运用到日常的环节管理之中,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 ,我时常俯在窗前 ,总是久久地凝视着当时最熟知的色彩———绿。窗外 ,满目葱茏 ,一片绿海。枝条随风飘曳 ,婆娑起舞 ;密叶团团簇簇 ,欣欣向荣。疏密相间的枝条织成一幅翠绿的轻纱 ,似窗帘 ,似帷幕 ,装饰着童年的幻想。透过树缝 ,那天空的白云 ,有如嬉戏的碧波的点点白帆。在这幽美的环境里 ,我仿佛也置身在绿海里 ,随波荡漾。树叶簌簌 ,像母亲为孩儿哼着的《绿岛小夜曲》 ,温柔 ,甜美 ,我的心也甜甜地沉醉在绿的怀抱里……绿 ,她不正是生活中闪耀着生命和创造光芒的色彩吗 ?我在万紫千红、绚烂多彩的大千世界里 ,惟独钟情于她 ,是因…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将款款的深情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完美结合的佳作。文中所绘之景与作者胸中之情巧妙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表现规律。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都是描写残酷的敌我战争的现实主义作品,经历生活的重重变故和苦难,她已经是一位现实主义革命作家。但是,一个作家的经历固然重要,而性格,才是决定作品具有独特的作家自我风格的要素。丁玲就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她延安时期的作品,虽然是描写革命,但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她的浪漫主义情结,尽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性格进行创作,但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都有其浪漫主义性格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另类寓言     
倾听一年前在音像店的货架上看到一张专辑,紫檀色的封底上,两只绘着五种色彩的眼影的大眼睛突兀地呈现着。直觉告诉我,这双眼肯定属于FAYE,正如她的晒伤妆、满头的乱发一般,是只属于她的。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FAYE的《寓言》,因为确定自己会喜欢。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构思精巧,行文别致,把读者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中。梅雨潭的绿,是那样的奇特、传神,是那样的不同凡响,令人神往。过去,人们更多称道作者精当地使用比喻手法,我认为应该惊叹的是作者对联想的妙用。当作者沉醉在潭水的绿中以后,他觉得这绿仿佛是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潭水泛起的波纹,他觉得象少妇拖着的裙幅;潭水绿得光滑、明亮,他觉得象涂着明油一般;绿得软、嫩,他觉得象鸡蛋清;绿得纯净,不杂尘滓,他又觉得象温润的碧玉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阅读、欣赏作家的名篇佳作时,往往会对他们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赞叹不已。作家的眼睛是明亮的,对色彩的观察也非常敏感。豆腐酪(豆腐脑)很普通,是人人熟悉的,但在作家的笔下却成为色香俱佳的美丽图案。文学家郭沫若在《学生时代》中这样描绘:“雪嫩的豆腐酪,红得透明的辣椒油,金黄色的虾米,翡翠般的青葱,加上——童年的记忆,这是多么可口的滋味哟!”德国诗人哥德对色彩描绘得非常生动而神奇。他在《色彩学》一书中写道:“有一次,我走进一个小旅馆时,一个美丽的姑娘向我迎面走来。她面色洁白,头发乌黑,身穿一件绯红色的紧身裙。在微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